第六章 再戰長沙(1941年9月~1941年10月) 阿南之野望(第2/10頁)

對此,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畑俊六堅決反對,派新任副參謀長野田謙吾(南京大屠殺時在第16師團做聯隊長)專門去東京向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參謀總長杉山元陳述意見。畑俊六認為:“對日本來說,解決‘中國事變’才是關鍵,然後考慮北進或南下,而不是反過來,通過北進或南下來解決‘中國事變’。”

那是7月30日,在東京官邸,野田坐在陸軍大臣東條英機、新任次官木村兵太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0期,埼玉縣人)、參謀總長杉山元、新任參謀次長塚田攻四人對面,大聲朗誦了畑俊六的意見書。

東條、杉山、木村一聲不吭地聽著。

塚田則在中途說:“放心吧,大本營不會幹那樣的事。”

野田說:“但指導意見已傳達給我們司令部。”

塚田說:“再等等。”

塚田判斷得倒是不錯,8月9日,也就是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的第九天,大本營正式取消北擊蘇聯的想法,抽兵計劃隨之取消。

隨後,東京一邊跟美國人談判,一邊把進軍東南亞拿到議事日程上來,開始秘密地部署作戰計劃了。日本人的這種舉動在現在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同時向美、英、荷乃至於澳大利亞開戰,日本最後會贏得戰爭嗎?如果說這是蛇吞象,蛇似乎從沒想考慮過後果和結局,或者說他們沉湎於一廂情願,甚至到了戰爭末期的1944年,在日本已被打殘的情況下,取代東條英機的小磯國昭首相,仍搞什麽“一擊而和”的策略,想集中全部艦隊再猛地打一下,隨後坐下來跟美國人談判。日本人想問題永遠是一廂情願。他們的全部邏輯在於:做一件事時,完全按自己的想象去幹,同時認為自己的對手也具有和他們一樣的思維邏輯。

由於東京專注於下南洋,所以對阿南惟幾提出的再打長沙的計劃沒什麽興趣。雖然最後勉強同意,但卻表示要把航空兵主力從華中調到南方,準備隨時有可能開始的東南亞作戰。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為準備太平洋戰爭,東京軍部對在華各師團進行了結構性調整:四個聯隊建制的甲種師團紛紛被調出一個聯隊,以充實其他部隊或新建師團。第11軍主力第3師團、第6師團都陸續受到這個政策的影響,但第13師團暫時無恙。

8月26日,島村和第11軍參謀長木下勇乘偵察機飛抵長沙上空,轉了一圈後,開始和阿南在沙盤上布置兵力,進行攻擊演練。

先來看一下現在第11軍所轄主力部隊的數量。

第3師團,新任師團長豐島房太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2期,山口縣人),一個瘦小枯幹卻總想出風頭的人。在第二次長沙會戰和第三次長沙會戰中,都“下克上”地獨斷專行,前一次獨斷進攻株洲,後一次一意孤行死攻長沙,沒第6師團的搭救還真就懸了。師團改三聯隊建制後,兵力剩下20171人,戰馬7750匹,汽車67輛。

第4師團,人們對他們向來多有議論,認為兵源地是商業城市大阪,民風精細而不善戰。確實有點關系。但也要看跟誰比,太平洋開打後,他們曾增援在菲律賓作戰的本間雅晴第14軍,突破巴丹半島防線,八萬美菲聯軍因此繳械。不過,話又說回來,不少時候,他們也確實不靠譜,一會兒不妨看看其表現。師團長北野憲造(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2期,滋賀縣人)。改為三聯隊師團後,兵力12377人。

第6師團,第一個攻入南京且血債累累的第47聯隊被調出,兵力只剩下20094人。師團長是新上任的神田正種。“九一八”事變時,他任職於駐朝鮮軍中,為駐朝鮮軍越境行動以及推動事變大開方便之門。

第13師團,暫時為四聯隊建制,兵力達26214人,戰馬9288匹,是第11軍中兵力最龐大的。師團長由田中靜一改為打南京時的野戰重炮旅團長內山英太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1期,鳥取縣人),駐宜昌。

此外,還有在上高被毆的長期駐紮南昌的第34師團(兵力14242人)、第39師團(兵力13957人)、第40師團(兵力14260人),以及獨立混成第14、18、20旅團等,每個旅團將近5000人。

阿南惟幾把向長沙發起新攻勢的日子定在9月18日。現在是1941年,大家都知道十年前發生了什麽。

第11軍神田正種的第6師團主力駐紮在嶽陽。

阿南也就以嶽陽為中心,集結參戰部隊:第3師團、第4師團、第40師團、第13師團早淵支隊(支隊長早淵四郎,以第116聯隊為基幹,由宜昌南下參戰)、第33師團荒木支隊(支隊長荒木正二。師團主力調向華北,但留下了一個支隊,由江西方向參戰)以及來自獨立第14混成旅團的平野支隊(支隊長平野儀一)等。

自第一次長沙會戰後,第9戰區與日軍依舊對峙於嶽陽以南的新墻河。日軍在北岸,中國軍隊在南岸,但在北岸的大雲山地區,有第9戰區的一個前進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