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戰長沙(1941年12月~1942年1月) 雪在燒(第4/6頁)

這叫阿南很生氣,他決定再打一次長沙,叫派遣軍的那些人看看到底是不是像他們說的那樣。此外,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東京從軍部到媒體,都在看著山下奉文(負責攻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今村均(負責攻打印度尼西亞)、本間雅晴(負責攻打菲律賓)等指揮東南亞作戰的將領,甚至連攻略馬來亞半島的第25軍作戰主任參謀辻政信都上了東京報紙的頭條。這種突然的落差叫阿南心有戚戚,結合在南京聽到的冷嘲熱諷,他決定以牽制薛嶽部隊南下為由,在他任內再打一次長沙會戰。

由於時間倉促,木下勇擬定的第三次長沙攻略計劃簡單到家:先用第6、第40師團擊潰新墻河南岸楊森第27集團軍主力,隨後將從鄂北應山趕來的第3師團配置在第6師團右翼,渡過汨羅江,擊潰南岸陳沛第37軍,隨後就收兵。

阿南思忖:“真的這樣嗎?難道不進攻長沙城?”

就在這時候,南下的第3師團路經武漢,師團長豐島房太郎說了一句話:“願取長沙。”

阿南確定12月24日平安夜發起攻勢。雖有攻打長沙之意,但此時並沒正式下達命令。也就是說,日軍在開始行動後,仍沒有明確到底要不要攻打長沙城。這種倉促叫他們先輸了一著。

日軍發動攻勢前的一個多月,也就是1941年11月17日,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嶽主持召開過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主要是總結第二次長沙會戰。該會戰跟第一次長沙會戰都是按1939年春的作戰指導部署的,這個指導後來被證明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在逐次抵抗、斷敵退路以及選擇決戰區域上都比較模糊。薛嶽在會上說:“通過兩次會戰可以發現,鑒於地形使然,日寇攻長沙,兵力重點必保持於其左翼,也就是東面。在這種情況下,我軍怎麽使用右翼兵力就成為一個關鍵。”

薛嶽在會上正式提出“天爐戰法”。

薛嶽說:“什麽叫天爐戰法?就是說,在敵進攻前,正面堅持破路清野,於新墻河、汨羅江之間構成縱深網形據點式陣地。重點保持在右翼,以伏擊、側擊、截擊、尾擊、堵擊為手段,既不叫日寇捕捉到主力,又逐次消耗其戰力與銳氣。當敵人進抵瀏陽河、撈刀河之間,戰力消耗到一定程度、補給也出現問題且兵力更加分散時,集中長沙以南、東部山區和西部湘江沿岸的優勢部隊,斷然實施反包圍。此戰法的關鍵在於長沙的守軍能不能死死頂住。如果這個爐底漏了,就功敗垂成!”

薛嶽特別提到年初上高會戰的例子說,羅卓英之所以打贏了,是因為王耀武第74軍死守日軍攻到縱深後的正面;王耀武之所以打贏了,則是因為余程萬第57師守住了上高。會後,薛嶽將印刷成冊的新應戰方略發給軍以上高級指揮官,其中包括敵情判斷、作戰方針、指導要領、軍隊部署、兵站補給、交通通信、設施破壞等。

也就是說,阿南惟幾再次發動長沙會戰時,第9戰區這邊的部隊長都是有準備的。

比如,薛嶽對楊森第27集團軍的要求是:第20軍應守備江南橋方面現陣地,敵以全力或主力由湘北進犯時,應先利用現陣地拒止敵人,繼應一面逐次抵抗,一面向梅仙、平江外線轉移,爾後待命向西進攻,扼守汨羅江北岸,斷敵歸路,或依據情況派一部向躥至長壽街地區之敵攻擊。再如,當日軍向汨羅江進攻時,要求孫渡第58軍、陳沛第37軍主力向相公市、沙市街以東外線轉移,以一部潛伏於汨羅江、撈刀河之間的偏僻地區,等日軍大部隊通過後,潛伏部隊進行攻襲,並阻斷其退路,等總反攻時,主力再向撈刀河以北攻擊。

長沙軍事會議後的一個來月,各部隊都在執行新方略,一直處於備戰的狀態。

整個戰區的兵力配置如下:

王陵基第30集團軍,轄主力韓全樸第72軍、夏首勛(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期,四川江津人)第78軍,控制在贛北澧溪,一部在修水、上高,湘鄂贛邊區挺進軍以九宮山、大湖山為根據地,並在幕阜山一帶活動;羅卓英第19集團軍,轄楊宏光(保定陸軍軍官學校8期,雲南綏江人)新編第3軍,主力控制在贛東高安、奉新(孫渡第58軍隸屬該集團軍,但一直在楊森那邊作戰);蕭之楚第26軍在瀏陽、洞陽一線;楊森第27集團軍,轄楊漢域第20軍,在新墻河南岸江南橋占領陣地,一部在平江以北;孫渡第58軍主力亦控制在河南岸;陳沛第37軍由戰區直轄,主力控制在汨羅江南岸,在北岸長樂街、伍公市、新市設置前進據點,主力位於南岸甕江、栗山巷一線。戰區直轄的部隊,歐震第4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調往廣東,準備策應香港的英軍;傅仲芳第99軍依舊控制在汨羅江口、營田、湘陰、臨資口一線,警備洞庭湖沿岸;第10軍守備長沙,軍長暫有李玉堂代理,因第二次長沙會戰大敗,李被撤職留用,新軍長還沒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