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戰長沙(1941年12月~1942年1月) 一戰成名(第2/12頁)

第10軍軍部設在城內電燈公司,就在李玉堂如熱鍋上的螞蟻時,得到一個消息:彭位仁第73軍作為馳援之一部,先頭部隊在12月31日傍晚已到嶽麓山。兩天兩夜急行軍175公裏,該部以神速抵達長沙,是後來攻防戰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李玉堂的參謀長叫蔡雨時,他對李玉堂說:“你馬上聯系方先覺,如果他同意,咱就這樣辦,把他調過來!”

確實需要征求方先覺同意,雖然他是李玉堂的部下,但留一個師在嶽麓山是薛嶽的命令,如果膽子小點,是不敢擅自挪動陣地的。蔡雨時給方先覺打電話,說:“方師長,友軍已先敵一天到達,想必你已經知道,我和軍長研究了,還是讓你部過江,同意不?”

方先覺說:“給我下命令,我就過江。”

蔡雨時說:“軍長命令你即刻過江!嶽麓山陣地當由友軍第73軍一部駐防,事宜你就不用管了,由軍長聯系。”

就這樣,方先覺在31日傍晚帶著部隊開始渡湘江。人馬渡到一半時,第10軍軍部電話響了,李玉堂和蔡雨時互相看了看,李示意蔡去接。蔡雨時顫抖了一下,隨後拿起電話。

果然是薛嶽:“預10師怎麽過江了?什麽情況?”

蔡雨時下意識地立正,大聲說:“報告長官,友軍第73軍先期抵達,可接嶽麓山陣地,預10師回調,長沙可確保;否則,我長沙守軍正面太寬,兵力……”

薛嶽沉默了一會兒,說:“小心你的腦袋!”

蔡雨時放下電話,聽到對話的李玉堂說:“應該沒事了,他說小心你的腦袋,差不多就是認同這個調動了。”

方先覺預10師過來了,李玉堂原計劃,其一部接替北邊小吳門第190師一個營控制的陣地,剩余的作為軍的預備隊。方先覺堅持頂在一線,說:“不是卑職爭功,當下情勢,三個師都頂在一線,也不富余。第73軍已經過來,可跟薛長官協調,用他們做預備隊。”

李玉堂盯著地圖,發現長沙太像口袋了,沒有河道相臨的城南就是入口,而這邊防守實在薄弱。於是改變部署,叫預10師立即在城南占領陣地。後來證明這是關鍵的一招。這樣一來,長沙的城防態勢是:城北是朱嶽第190師,城東是周慶祥第3師,城南是方先覺預10師,軍內沒留預備隊。戰鬥打響前,李玉堂對三個師長的訓話是:“我們軍是‘泰山軍’(第10軍代號“泰山”),以前的事就不說了,但此番要對得起‘泰山’二字,能不能堅守如磐?拜托諸位了!”

在嶽麓山愛晚亭防空洞,薛嶽跟趙子立對坐,一根接一根抽煙。

第9戰區炮兵指揮官王若卿(老資格,陳誠在保定軍校的同學)跑來說,南門外妙高峰上的塔,在日軍進攻時容易成為炮兵的坐標,建議將其炸掉。薛嶽當即批準。調往廣東的一個美式重炮團和兩個迫擊炮連在這時候已回防到位,進入嶽麓山陣地。此外,第10軍的炮兵部隊也上了山。加上山上原有的一個炮兵團,如此一來,整個嶽麓山就編織成了密集的炮兵火力。

蔣介石注視著長沙。

關系國際觀瞻這種事是他最看重的。在太平洋戰爭剛爆發的背景下,他也確實需要盡全力打個勝仗給盟國看。而且,就在1942年元旦,美、英、蘇、中為首的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和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在文件的排序上,四大國領銜在前面,其余22國按國名的英文字母順序依次排列),表示將共同戰敗德、意、日,在三國無條件投降前,決不單獨與之和談。在羅斯福總統的支持下,中國躋身四強之列。在這個關口,第三次長沙會戰,還真是關系到國際觀瞻的一戰。

蔣介石頻繁地給薛嶽去電報,搞得後者很煩。為了這次會戰,他已經把整個戰區能調動的人馬都調動起來了。

在12月31日這一天,薛嶽向手下的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楊森、王陵基和戰區直屬部隊的部隊長發出如下電文:“此次作戰對國家前途和國際政局之關系至關重要,薛嶽以必死、必勝的信念,為把握戰機,殲滅敵人,特嚴令以下三項決定,希全軍執行之:一、各集團軍總司令、軍、師長要嚴格掌握部隊,親臨前線,力圖捕捉戰機,殲滅敵人;二、薛嶽如果戰死,應立即由羅副司令長官代行職務,按預定計劃殲滅敵人,集團軍總司令、軍、師、團、營、連等,如有戰死者,即有副主官或經歷較深的主任代行其職務;三、各集團軍總司令、軍、師、團、營、連等,如有作戰不力,或貽誤戰機者,立即按照革命軍人連坐法處,嚴懲不貸!”

薛嶽還下了一道令,守備長沙的李玉堂第10軍即使是重傷員亦不準渡江,城西湘江岸邊所有船只由司令長官部控制,並在湘江西岸設立機槍點,任何臨陣脫逃意圖渡江者,殺無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