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戰長沙(1941年12月~1942年1月) 雪在燒

無論如何,1941年,宜昌的秋色是令人惆悵的。不過,此時整個世界形勢對中國卻是非常有利的。

蘇德戰爭的爆發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陣營發生大變化。雖然蘇軍在戰爭初期遭受了大潰敗,國土大片喪失,士兵戰死、受傷、被俘總數超過1000萬人,可由於蘇聯有著廣闊的縱深、雄厚的兵源與資源,德國人很快就會吃到苦果了。

美國和日本間的巨浪也已在太平洋上掀起。

在華盛頓,日美已經開始談判,議題主要圍繞著日本從中國和印度支那南部撤軍以及美國對日石油禁運等問題。此前,羅斯福總統在一次對民眾的演講中說:“現在這裏有個叫日本的國家,先不說這個國家、這個帝國,這時是否懷有向東南亞擴張的侵略目的,反正他們在北方是沒有一點點他們想要得到的石油的,所以如果我們切斷了石油,日本也許一年前就已經到荷屬東印度去了,而且我們也許已經進行了戰爭。”現在回過頭去看,會發現:日軍進入印度支那南部事件直接加速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直到這時候,美國人才真正感受到日本人漫無止境的胃口與危險。當美國人開始尋找盟友的時候,發現中國已經孤獨地跟兇暴的軍國日本戰鬥四年多了。

至於那個叫日本的國家,1941年秋天的他們——這台戰爭機器,在軍國魔獸的掌控下已經完全地失控了。

日本人覺得,跟美國的談判形勢似乎把他們逼得毫無退路。其實沒有誰逼誰,日本的路有的是,但它卻選擇了通往懸崖的那一條,而且固執地堅持著自己的理由。10月18日,東條英機出任日本首相兼陸軍大臣,這個島國的戰爭步伐從此加速。這時候的日本,從陸海軍省部,到內閣,再到昭和天皇,都已下決心向美國開戰。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奇襲美軍太平洋艦隊駐地珍珠港的計劃在下旬已被禦前會議原則上批準,他已經開始帶著艦隊在鹿兒島內海進行模擬演練了。

面對日本和美國的談判,重慶的蔣介石面對合眾社記者時曾說過這樣一番話:“美國不要跟日本妥協,在正義與和平未獲保證前,中國必會繼續抗戰。”10月26日,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會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和朱德出席大會,分別做了致詞和報告。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無論美日華盛頓談判如何,中國的抗戰都會繼續堅持下去。

日本決心發動太平洋戰爭,一個理由是華盛頓對其制裁力度的上升,他們固執地認為自己的“生存和戰略資源”被美國掐斷了,只有“自衛才能自存”。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德軍不敗,這是軍國日本迷戀侵略戰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東條英機出任首相時,德軍已經快打到莫斯科。在此之前,日本的這個盟友已橫掃西歐大陸,降服了法國,登陸英倫似乎也指日可待,上帝好像真的站在了日耳曼民族的一邊。日本駐柏林大使大島浩(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8期,岐阜縣人)曾給東條發去這樣的電報:“蘇軍幾十萬幾十萬人地被俘,斯大林已把首都遷往古比雪夫,莫斯科有可能在嚴冬到來前陷落。”面對上面的電報,叫人浮想的其實不是莫斯科會不會陷落,而是日本跟德國的盟友關系問題(意大利可忽略不計)。

這兩個國家是盟友嗎?

形式上確實是,但事實上卻一塌糊塗,因為在二戰中,兩國的結盟沒起到任何戰略協同作用。1941年4月日本和蘇聯締結中立條約這件事事先根本就沒通知德國,兩個多月後德國閃擊蘇聯前也沒跟日本打招呼。希特勒懇請日本夾擊蘇聯,東京沒接話茬兒。至於1941年年底德軍在莫斯科城下戰敗的事,日本壓根不知道,還以為德軍快把蘇聯降服了。後來發生的事實是:莫斯科城下的德軍接到撤退令的前一天,日本的轟炸機出現在了珍珠港上空。德國人有意無意地坑了日本一道。其實是互相坑。日本也沒跟德國交心啊,關於跟美國開戰這件事,也從沒想過跟希特勒打個招呼。換句話說,兩個盟國在各自采取重大行動前,所遵循的唯一原則是:向對方絕對保密。

這確實是一個奇異的軸心。

事情就是這樣,當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暴雪中進退維谷時,日本對美國的戰爭之弓已經拉滿。日本人決定狂賭,跟當年打日清戰爭、日俄戰爭一樣,拿國運去狂賭。他們之所以堅持這樣做,很大原因在於想通過開戰之初淩厲的攻勢,迫使美國人迅速地“喪失戰爭意志”,之後在掌控東南亞資源的情況下再與之談判。

假如美國人不坐下來談判怎麽辦?

日本人不去想。這是他們典型的非理性的一面。入侵中國的戰爭是這樣,跟美國開打也是如此。所以,在幾十年後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撰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的結尾,可以看到這樣的句子:“雖然感到前面有危險,但還是選擇了感覺有希望的道路:向美國開戰,一種所謂的‘非邏輯存在’的人類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