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躲來躲去躲貓貓(第4/5頁)

新野之戰就此告一段落。曹操極其震怒,說了這樣一句話:“諸葛村夫,安敢如此!?”他傳令軍士一面搜山,一面填塞白河。同時將大軍分作八路,一齊去攻樊城——一定要活抓諸葛亮,讓他明白自己是不好惹的。

當然,對曹操來說,一兩場小戰的失敗說明不了什麽,重要的是氣勢,五十萬大軍的氣勢。諸葛亮除了火攻就是水攻,說到底玩的還是雕蟲小技。曹操不相信,打天下是靠雕蟲小技就可以成事的。所謂短兵相接,刀槍相見,要說真打,劉備和諸葛亮還是不堪一擊的。對於這一點,曹操有著充分的自信。

曹操的謀士劉曄也相信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他只是不相信,天下人心是打出來的。人心至軟,兵器至剛。柔可以克剛,剛卻無法擊垮柔軟的東西,這是劉曄對世事的一個認識。所以他對曹操說,丞相啊,你初到襄陽,首先要做的是收買民心。劉備為什麽老是打不垮,他的屁股後面跟著民心啊。劉備現在盡遷新野百姓進樊城,等於是綁架了這兩縣城的民心。如若丞相刀兵相見。兩縣最終是可以到手的,可差不多就變成齏粉了。民心何在?民心盡心啊!丞相這次征江南,志存高遠,可恕我直言,占領江南不等於占有江南……我看這樣,不如先使人招降劉備。劉備即使不降,也可見丞相愛民之心;劉備如果來降,那荊州之地,可不戰而定啊。

曹操采納了劉曄這個聽上去很美的計劃。可問題的關鍵是,誰去做劉備的思想政治工作呢?

這個人,必須跟劉備有交情,同時對劉備有影響力、能成大事者。最重要的一點,此人還必須是忠於曹操的,別策反不成卻被劉備給收編了。

劉曄提了一個人選。徐庶。毫無疑問,這是個讓曹操頭痛的人選。曹操當然不懷疑徐庶的能力,他只懷疑徐庶的忠心。在能力與忠心之間,曹操看重的是後者,他不願做放虎歸山的蠢事。

劉曄當然也懷疑徐庶的忠心,不過劉曄賭徐庶不敢不歸。因為劉曄以為,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除了忠心還有責任心,還有面子要去維護。人不是活一張皮,人是要活無數張皮:愛心、孝心、忠心、責任心、面子、舊誼、新愛……每人都在皮後面首鼠兩端、顧此失彼、瞻前顧後、愛恨交加。要做出一定的選擇。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搞清哪一個是首選。劉曄對曹操說,徐庶如果去見劉備,是一定會回來的,否則他不辭而別,出爾反爾,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豈不貽笑於世人?

曹操還是憂心忡忡:有些人就是出爾反爾,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不以貽笑於世人為恥,你怎麽斷定徐庶就不是這樣的人?

可以斷定。因為他是一個清高的人。清高的人如果貽笑於世人,他自己都會認為沒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劉曄如是回答。曹操恍然大悟,覺得人心真是一門大學問,有所悟就有所得,他要常學常新。

佛與人的不同

徐庶站在了劉備面前,表情是悲欣交集的。

這是亂世的重逢,重逢之後便是離別,一如劉曄所推測的那樣,人心是柔軟的,卻又是可以抓住的——只要知道抓手在哪裏。

徐庶之心的抓手是——清高。

一個人清高的人知去,也知歸。這叫來去明白。

當然,徐庶願意來見劉備,並不僅僅是受命曹操那麽簡單。他是來給劉備通風報信的。徐庶告訴劉備,曹操派他來招降,是收買民心之舉,現在曹操正分兵八路,填白河而進。樊城是萬萬不可守了,還是早作行計吧。徐庶如是勸劉備。

徐庶並沒有和劉備討論一下歸順曹操的利害關系和可能性的問題。徐庶以為,他不是說客,如果那樣做,就是對劉備的侮辱。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是不可以在另一種人手下生活的,因為此種人心中有世界,有一個獨立的世界。此種人的一生,就是為了獲得獨立的世界而到處奔波的一生,哪怕居無定所,哪怕顛沛流離,也在所不惜。徐庶以為,劉備就是這樣的人。

其實,在劉備心裏,徐庶也是這樣的人:一生只為理想而活。劉備覺得,他們是同路人。

同路人就應該同行。劉備向徐庶發出了真誠的邀請:留下來,同奮鬥。劉備推心置腹地對徐庶說,曹操是言而無信之人。當初他扣押令堂大人,並偽作老人家的手書賺你回去,本是不仁不義之舉。令堂後來懊悔莫及,自縊以明志,如此高風亮節,充分說明老人家不肯同流合汙的尚雅之舉。令堂可以如此,先生為什麽不願意這樣呢?

徐庶反問道:曹操是言而無信之人,我若留下來不歸,是不是言而無信之人呢?劉備心裏一震,頓時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