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遊戲(第3/5頁)

更要命的是鄧芝出言不遜。在孫權質問他為什麽不拜時,他竟昂然回答說:“上國天使,不拜小邦之主。”

話說到這個地步,禮儀之爭便成了國家實力之爭。孫權下令,將這個不識好歹的家夥扔到油鼎裏去。

但是,鄧芝最終沒有被扔進去——他使出了激將法,在最關鍵的時刻救了自己。

鄧芝的激將法有兩層意思。前一層意思是東吳兵精將廣,怎麽會怕我一個儒生,迫不及待地要我就死?後一層意思是我鄧芝為陳說吳國利害而來。現在你們如臨大敵,設兵陳鼎,拒我於千裏之外,難道東吳的氣量真的就像這個油鼎一樣不能容物嗎?

孫權被鄧芝的激將法激住了。他突然覺得,此人是個人才啊,大開大合的人才。話說得雖然有些偏激,卻處處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在進退之間揮灑自如,是個人物。

可以坐下來談一談的人物。

便坐下來談。

鄧芝說,東吳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苟且的問題,而是二選一的問題。什麽是二選一?就是在魏國和蜀國之間選擇一個戰略同盟。

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任何時候都是戰略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認敵為友和認友為敵都是非常致命的舉動。大王是要選擇魏國嗎?那首先第一個就要稱臣於魏,魏王曹丕會要求大王朝覲,並送太子去作為人質。如果不從,肯定興兵來攻,到那時,我們蜀國也趁火打劫的話,則江南之地,不再屬於大王了。相反,如果我們吳蜀兩國聯合,共為唇齒之依的話,進可以兼吞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總而言之,魏國要想吃掉我們,就沒那麽容易了。

孫權不說話。他在思考鄧芝話裏的利害關系。不錯,表面上看,鄧芝是為東吳的未來著想,但是和一個弱者聯合真的比和強者聯合要好嗎?孫權不敢肯定。

人世間的事情往往是這樣。肯定一件事與否定一件事都經不起細致的推敲,沒有誰可以清晰地洞見未來,因為未來不是靠一堆理由和貌似合理的邏輯關系推導出來的。

未來就是未來。它充滿偶然和懸念。就像命運的翻雲覆雨手,轉眼間就可以冰火兩重天。

所以孫權還是躊躇復躊躇。

鄧芝沒有時間陪他一起躊躇,而是站起來便往油鼎中跳。動作決絕,充滿了大無畏的勇士精神。孫權怕怕了,他站起來下意識地攔住了他。

事實上,孫權這一攔也是在攔他自己,攔住自己的那些躊躇。因為鄧芝告訴他,他想以自己的死來“絕說客之名”,意思是我都這樣奮不顧身了,你怎麽還前怕狼後怕虎的,不像個男人?

孫權終於下定決心,聯蜀抗魏,做一個純爺們——是純的,純金的純。

毫無疑問,這是孫權的一小步,卻是三國歷史上的一大步。而接下來的事實也說明了孫權選擇上的明智:曹丕派出的四路兵馬被諸葛亮一一化解了。西番兵出了西平關,碰上馬超,不戰自退;南蠻孟獲所部起兵攻打四郡,都被魏延用疑兵計殺退回去了;上庸孟達兵剛走到半路,突然宣布軍中染病不能行;曹真的兵馬出了陽平關,趙子龍把住各處險道,那叫“一將守關,萬夫莫開”。曹真屯兵於斜谷道中,最終不能取勝,怏怏而回。

一無所獲。

全都一無所獲。

除了孫權。孫權慶幸自己沒有做曹丕的炮灰,而是暗度陳倉,與蜀國修好去了。他派出特使張溫,隨鄧芝到蜀國,建立兩國大使級外交關系,全力打造面向未來的吳蜀戰略同盟。

天有頭嗎

張溫的視力很好,2.0。但通常情況下,他不看人,看天。

張溫一生見過無數的人,善良的、奸詐的;推心置腹的、胸有城府的;大智若愚的、裝瘋賣傻的……他對人的種種行徑或者說表演已了如指掌,所以不感興趣。

相反,天上的東西倒是百看不厭。因為天上很多東西沒有規律。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沒有規律的東西比有規律的東西更有趣,變化起來充滿了偶然和懸念。

所以張溫天天看天。張溫看天的時候鼻孔朝上,很給人傲慢的感覺。

他也的確是傲慢。這次出使蜀國,盡管孫權叫他低調再低調,可張溫一想到劉備被陸遜打得在白帝城郁悶而死,就無法低調起來。這個世界,低調和高調是要看實力的。張溫以為,東吳和蜀國結盟是看得起蜀國,真正該低調的應該是蜀國。所以張溫在晉見蜀國後主劉禪和諸葛亮時頗有傲慢之意。

劉禪不以為然,諸葛亮則沉默不語。諸葛亮年輕的時候對這個世界很傲慢,但是對人不傲慢,所謂恃才傲物。現在他對人對事都不傲慢了。因為諸葛亮以為,一個人傲慢其實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看到的世界太小,以為自己就是世界;另一個是自卑,只能做傲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