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楚國逢劫盜 數語達款誠




那七、八劫質者從樓上眺望,看到甲士們盡皆撤走,心下也頗為奇怪,於是互相交談起來。

可能他們害怕,終於取贖金去了。到底是如將軍利害,不愧為北軍第一射士,箭法如此精妙。即便是當年的飛將軍李廣,我看在大人面前也要甘拜下風。現今又一箭驚退官兵,想來那領頭的國相和楚王也是識貨的人了。賊盜中的一個人誇贊道。

另一個人接口贊道,那是自然,如將軍箭法卓絕,當年在長安秋射大賽中,以純臂力拉動三石大黃肩射弩,二百步外一箭射穿九層重甲,箭如連珠,百發百中,刹那間威震北軍八營,名聲響徹隴西六郡,李將軍哪能和如將軍相比。就算春秋時代的神箭手養由基,也不過在百步外射穿七層甲片而已。

是啊是啊,幾十年前,隴西六郡的良家子,人人手捧一冊《李將軍射法》。自從如將軍顯露了絕技,都改捧《如氏射法》了。特別是前建章監李陵投降匈奴之後,隴西李氏一族顏面無光,都羞得擡不起頭了,有的旁支都幹脆改姓,哪裏還會學什麽《李將軍射法》呢?

開始說話的那人接道,提起這事,還真讓人感慨,李陵投降,固然是望救兵不得,萬不得已,可是李氏世受皇恩,一門數侯,甚至還有官拜丞相的,李陵本人也位在九卿。如果連他都不能為大漢死節,那還指望誰呢?倘若隴西六郡的良家子、皇上身邊的期門射士、羽林孤兒都效仿於他,大漢天下早就分崩離析,我等已經披發左衽,混同蠻夷了。

另一人道,那個中書令司馬遷倒是奇怪,偏偏為李陵說話,他陳述的理由倒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是從大節上來講,是不足為訓的。君子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頭可斷,志不可奪。司馬大人固然學問淵博,但在這件事上,的確有點不識大體了。皇上判他宮刑,雖然殘酷了點,倒也不算太錯。

另一個聲音突然打斷他道,這也未必,我倒贊同司馬大人,李陵乃一代名將,如果那次死了,不過是枉死,有什麽意義呢?而如果假裝投降,探聽到匈奴虛實,借機回報朝廷,也不能說對我大漢毫無益處。可惜皇上聽信讒言,最終將他族誅。唉,還是未免有些昏聵罷。況且,倘若皇上不昏聵,我等又何至於落到如此下場呢?

那個被大家稱為如將軍的人起先坐在樓闕的角落處,並未說話,這時突然插嘴道,管大人此言差矣,皇上的昏聵是一回事,而李將軍不能死節又是另一回事。不能因為這個,就為李將軍辯護。當年我也曾在李將軍帳下當差,此人慷慨仗義,對部下也溫恭煦嫗,的確有乃祖之風,他後來投降匈奴,實在大出我意外。大概再豪放而剛毅的人,也免不了有軟弱的時候。總之,在這件事上,我是不贊同他的。

那個被稱為管大人的笑了笑,正是黑夜,看不到他臉上的表情,但是他的笑聲有些尷尬,如大人所言也有道理。唉,其實細想一下非常好笑,我們現在是亡命罪吏,逋逃民間,被朝廷目為群盜逆賊,生活如此困苦,能活下去就謝天謝地了,還談什麽大節不可奪。古人還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什麽國事,什麽大節,自有肉食者謀之,誰是誰非,由朝廷的那班公卿們去考慮好了。

如將軍道,不然,古人雲,盜亦有盜,即便淪落至此,為人行事,仁義禮智信是一樣不能缺的。否則不如死了算了。他指了指被五花大綁在一邊的楚王太子劉廣明,倘若不是王太子暴露出他們的卑劣意圖,我們又何至於幹這種事。倘若我們就答應幫他,又未必不能繼續在楚國快活地躲下去。但是舊主不可背,尤其是皇太子寬仁慈讓,將來即位,一定是天下百姓之福。我們就更不能貪圖自身的小利,而忘卻天下之公義了。

另一個人道,如將軍說得對。管大人,當年你率甲士趕到豫章,如果及時幹掉那個沈武,公孫君侯一家就不會遭此殘酷的滅門之禍。唉,我等及時逃出,希望以後能有機會為公孫君侯守冢,以獻拳拳赤誠。

管大人的語聲充滿了慚愧和悔恨,這都是在下的過失。當時不知從哪裏突然竄來幾個人,救走了他。沈武倒也罷了,他身邊那個俊美少年,手握一張小型精巧的黑弩,連發三支毒箭,射死了我三個隨從。要知道那三個隨從都武功不弱,尋常的小弩根本射他們不中。那弩箭速度極快,象閃電一般,我至今想來還很是心悸。再加上那握弩的少年面目端凝,有股難以言傳的高貴之氣,當時我突然束手,的確也有被他的精神懾服的原因。

如將軍道,事情過去了這麽久,也就不要難過自責了。一切都是天意,往者不可追,來者還可避免,總之我們要對得起死去的公孫君侯就是。你說的那少年,他的弩箭的確古怪,按理一般小型的擘張弩,速度不會有你描述的那麽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