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性格造就命運(第3/4頁)

但宜臼不甘心被廢,於是他請外祖父申侯幫忙。各位是否覺得這個情節似曾相識?不過這次申侯沒有拿西戎來要挾幽王,因為他直接勾結西戎、犬戎一起進攻,結果把幽王、伯服還有那個來不及跑掉的鄭桓公都給殺掉了,西戎、犬戎還占領了位於今天陜西中部的西周京畿之地。於是宜臼即位成為平王後,只好將周室東遷到洛邑。這就是各位過去念歷史時所熟知的,從西周到東周的巨大變局。

但是各位以前的歷史課本,恐怕並沒有清楚地說明一個問題。為什麽周室不過遷個都城,天下諸侯就會從此分崩離析?周天子的權威就會從此蕩然無存?

原因很簡單,還是因為宗法。在西周時代,要維持天下封建秩序的穩定,最重要的就是宗法,而宗法的核心就是嫡庶。按照宗法,宜臼是嫡長子,即使是周天子也不應該廢嫡立庶。就維護宗法的這一點來說,幽王當然是錯的,宜臼才是正統的繼承人。

但問題在於,太子宜臼面對父王的敗壞宗法,他的解決辦法居然是勾結外族,讓外族來殺害自己的父親和弟弟!這樣一個害死父親和弟弟的人,又怎麽配當天下的共主!

可能有人會說,勾結西戎、犬戎的是申侯,又不是宜臼,怎能算在他頭上?但別人殺了你的父親和弟弟,你不但不為他們報仇,反而被殺父仇人擁立為王,說你不是共謀,又有誰相信呢?

所以天下的諸侯,在這一刻陷入了兩難的困境。你不擁護平王,就是不擁護宗法嫡庶秩序。你擁護平王,就是擁護一個勾結外族弑父的不孝子。那麽請問你該怎麽辦?

既不能對抗,又不願擁護,諸侯更深深不齒這位新王,因此只有對天子視若無睹。這就是到了東周以後,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封建秩序逐漸崩潰,局勢再也不可挽回的關鍵。

其實當時還有人做出了第三種選擇,就是另立新王。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當時有諸侯擁立了另一位王子余臣為王,但後來就被一力擁戴宜臼的晉文侯給殺了。各位可以看看,平王登基後,沒有發動擁戴自己的諸侯去討伐西戎、犬戎來為幽王報仇,他的同夥反而是先對付自己人。為什麽呢?因為他們心中清楚,真正能威脅王位的究竟是誰!

雖然天下諸侯對平王極為不齒,但也有幾個不要臉的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來擁護這位不義的周王。哪些國家呢?前面說過想逃跑的鄭桓公的鄭國是一個,殺掉王子余臣的晉國是一個,《國語•周語》中就說:“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可見他們確實出了大力。

而除了晉、鄭之外,還有一個氏族緊緊地抓住了這次良機,那就是秦人。

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

秦襄公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立刻出兵擁戴周平王。平王為了酬謝他的大功,於是將岐以西的土地封賞給秦人,讓秦襄公成為諸侯。從附庸、大夫、西垂大夫到諸侯,秦人一共奮鬥了兩百多年,付出了無數的艱辛,到這一刻才終於擁有自己的國家,拿回了他們在商朝原有的地位,真是可喜可賀。

但依照前面的慣例,請各位在秦人的“諸侯”前面再加兩個字。再加哪兩個字呢?沒錯,就是“炮灰諸侯”。為什麽呢?秦人可以建國,但土地在哪裏?平王賜給他們的是“岐以西之地”,而那些土地現在全在犬戎跟西戎的手裏。

(平王)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祠上帝西。

所以周平王開的根本是一張空頭支票,平王跟秦襄公說“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言下之意就是你的土地自己去拿,如果攻克不了戎人,你就沒有那些土地。

為什麽平王這麽做?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周人心中,秦人始終是炮灰。把秦國留在那裏跟西戎、犬戎鬥,如果能打敗西戎、犬戎,秦國就替周人除去外患;如果被西戎、犬戎打敗了,秦國滅亡了,周人也沒什麽好損失的。

但事情總有兩面,就看你怎麽看。對周人來說,炮灰諸侯就是“炮灰”;但對秦人來說,炮灰諸侯仍是“諸侯”。秦人心願得償,終於成為諸侯,他們立刻迫不及待地和其他國家發展外交關系。因為秦人相信,只要有自己的國家,就有無窮的希望。

在《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中我曾說過,看一個人的本性要看兩端。也就是在成功之後,他第一件事會做什麽?以及絕望的時候,他又會做什麽?那麽在這裏,請各位合上書,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