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改變,從何開始?

在秦國稱霸兩年之後,穆公過世了,葬在雍城。

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

稱霸當然是一件好事,不過前面提過,秦人的性格遇到順境就容易出事,因為他們這時會做出一些愚不可及的事。什麽事呢?穆公死前,居然要求秦國的大臣們為他殉葬!

穆公開出的殉葬名單多達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就包括好幾位優秀的大臣。到今天我們也不知道,秦穆公為什麽會做出這樣一個昏庸的決定。因為這個決定,帶來了秦國國勢巨大的中衰。

《詩經·秦風》收錄的《黃鳥》

當時的秦人特地為這些殉葬的優秀大臣,作了《黃鳥》這首詩歌,裏面說:“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什麽意思呢?“蒼天啊蒼天,為何讓我們秦國的好人死得一個不剩。如果我們能用自己贖他的命,情願一百條命換他一個!”各位從《黃鳥》就可以看出,當時秦人們的悲痛和不解。

秦人如此,那外國人又如何評價這件事呢?太史公特地轉引了一段《左傳》的評語:

君子曰:“秦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

秦穆公以西方偏僻的秦國,居然能夠開疆拓土,東邊擊敗超強晉國,西邊吞並西戎諸國,這是多麽偉大的事業!可是君子說:“這樣的人當不上諸侯的盟主,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為什麽呢?因為他“收其良臣而從死”,這不就是遺棄老百姓的作為嗎?穆公的死,已經是秦國的損失了,結果他居然還要秦國優秀的臣子們陪著他一起死,這不更是老百姓的損失嗎?

君子又說:“過去有德的先王過世,不是留下了恩惠和貢獻,就是留下了足以垂法後世的制度給百姓。結果穆公居然把善人良臣們奪走,讓百姓深深為之感到悲哀。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秦國不可能再次東征了。”

這位預言秦國不能再東征的君子,相傳是《左傳》的作者左丘明,他是春秋晚期的魯國人。他的預言對不對呢?至少在春秋時代,這個君子的預言沒有說錯。但是他萬萬沒有料想到,戰國時的秦國居然峰回路轉,又迎來了一番新的天地。

但無論左丘明的預言是否準確,他給秦穆公的歷史評價卻留了下來。什麽是歷史評價?這世上充滿著各式各樣的不平等,但只有一件事是平等的,那就是所有人都會死亡。不論你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不論你是聖賢英雄還是大奸巨惡,終究有一天要死,沒有人逃得過。到了那一天,你什麽也帶不走,可是留下的就永遠留下了。你的歷史評價,就是看你到底留下了什麽樣的東西給後人。

秦穆公為秦國帶來了霸業,也為秦國帶來了長期的衰弱和禍亂。在史家看來,這和他“死而棄民”的作為是脫不了關系的。下面我將節選一些史事,幫助各位了解接下來秦國國勢的變化。

康公 元年,秦師敗。

 二年,秦伐晉,取武城。

 四年,晉伐秦,取少梁。

 六年,秦伐晉,取羈馬。戰於河曲,大敗晉軍。

穆公死後,太子康公繼位,此時秦晉雙方連年相伐,還算互有勝負。但事實上,因為沒有良臣的輔佐,秦康公奢侈無度而又好大喜功。除了和晉國不斷開戰外,根據《韓非子》的記載,他還“築台三年”,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大興土木。可以看出此時晉國國力已經恢復,而秦國國勢卻日漸衰微。

共公 二年,晉趙穿弑其君靈公。

 三年,楚莊王強,北兵至洛,問周鼎。

康公的兒子共公在位時,晉的大夫趙穿弑殺了晉君,強敵晉國又爆發內亂,秦國暫時得以喘息。但國際局勢牽一發而動全身,晉國衰弱,就再也沒有國家能抑制南方超強大國——楚國。於是楚國大舉北進,直逼周都洛陽,楚莊王志得意滿,對周天子派來的使者詢問九鼎之輕重。

在先秦時代,中國人把九鼎當成是正統王權的象征,楚莊王這麽問,恐怕是打算將九鼎運回楚國的都城去。我們今天有一個成語叫“問鼎中原”,就從楚莊王而來。但在周王使者的據理力爭下,莊王知道時機還不成熟,最後退兵回楚。

桓公 十年,楚莊王服鄭,北敗晉兵於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