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改變,從何開始?(第3/7頁)

在北方,晉國的紛亂依舊。六家大夫的混戰愈演愈烈,先是智氏和趙氏聯合打敗了範氏和中行氏,兩家失敗後只好潛逃出國。然後智氏降服了魏氏和韓氏,三家合力準備消滅趙氏。

本來按這種智氏一家獨大的局面發展下去,晉國應該最後會變成智國。但歷史的發展出人意料,就在智伯快要成功滅趙時,趙氏秘密派出使者,聯絡了不甘心屈居智氏之下的韓、魏,三家聯合偷襲了智伯。智伯就這樣被消滅掉了,成為千古笑話。於是最後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

《史記•秦本紀》除了記載秦之大事,還記載天下大事,相信各位都已熟悉這樣的體例。但《史記》在秦惠公時忽然記載了一條“元年,孔子行魯相事”,在悼公時又忽然記了一條“孔子以悼公十二年卒”,但孔子一輩子根本沒去過秦國,他當官或逝世又關秦國什麽事?《史記•秦本紀》為什麽要記孔子?

因為在太史公看來,孔子不但是足以影響天下的人物,甚至是足以改變中國歷史的人物,所以必須大書特書。其實不僅是《史記•秦本紀》如此,如果各位通讀《史記》全書,就會發現孔子這個人物在《史記》裏,只能用“神出鬼沒”四個字來形容。許多和孔子半點關系也沒有的紀傳中,就會突然出現孔子的記事和言語。從這裏就可以看出,太史公心中可謂念念不忘孔子。

而在上面介紹的這些史事中,對秦國的命運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三家分晉”。因為當時在北方能維持中原諸國聯盟於不墜的,主要就是晉國的強大實力。晉國不但南邊抵禦楚國北上,西邊更擋住了秦國東進的門戶,讓秦國無法進入中原。如果晉國一直強大下去,秦國是根本沒有機會取得天下的。

可是秦國的天運來了,晉國居然被三家大夫瓜分了。晉國一分為三之後,秦國最大的威脅自此不復存在,這不是上天賜給秦國的最佳良機嗎?

東進是秦國長久以來的心願,此時晉國已被三分,楚國元氣未復,越國鞭長莫及,齊國也被權臣田氏所亂,天下再無人能阻擋秦國。如果你是秦國的國君,面對這樣歷史的良機,請問你會怎麽辦?

我想大部分的朋友都應該會回答:東進!立刻東進!不管是聯合他國還是秦國自己來,絕不能錯失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事實上,厲共公時代也頻繁地對外用兵,可惜的是秦國終究沒有完成東進中原的心願。為什麽呢?因為後來的秦國自己也爆發了長達七世的內亂。

厲共公卒,子躁公立。

躁公卒,立其弟懷公。

厲共公的兒子是躁公,但躁公死後繼承君位的卻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懷公。從前面的秦史來看,秦人是以立子為常態,為什麽此時卻立弟而不立子呢?史書沒有詳細的記載,作為歷史學者也不能瞎掰。但從日後秦孝公所說的“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來看,裏面舉例的簡公、出子都是被權臣廢立,恐怕躁公這次的立弟和後來一樣另有內情。

懷公四年,庶長晁與大臣圍懷公,懷公自殺。懷公太子曰昭子,早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為靈公。

靈公卒,子獻公不得立,立靈公季父悼子,是為簡公。

(簡公)卒,子惠公立。

惠公卒,出子立。

懷公即位才四年,就被庶長晁聯合大臣們逼迫圍困,庶長是秦國掌握軍政大權的大臣,懷公因此而自殺,大臣們又立懷公的孫子靈公為君。等靈公死後,大臣們又趕走靈公的太子,改立靈公的叔父簡公為君。簡公之後傳給惠公,惠公死後,大臣們立他一歲的兒子出子為君(有的記載寫作秦少主或秦小主)。結果在兩年之後,出子就被殺了。

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於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沈之淵旁。

這一年,靈公的太子獻公從外面回來了。根據《呂氏春秋》記載,本來派去抓獻公的軍隊居然嘩變跟隨他,於是大臣們決定迎回獻公。至於出子和他的母親,就被大臣們殺了,然後丟到深潭之中。

從厲共公到出子,秦國一共七位國君,都在大臣們的操縱和玩弄之中。各位就可以知道為什麽前面會說,權臣廢立君王在秦國是老戲碼,屢見不鮮。

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復強,奪秦河西地。

國家內亂不絕,就必然會招來外患。於是繼承晉國精華部分的強鄰魏國,又把黃河以西的地區給奪了回去(但有的學者認為這發生在簡公時期)。三家分晉,原本是歷史賜給秦國的大好良機,結果秦國自己內亂,讓魏國有時間重新強大起來,白白錯失了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