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上的北大文研所(第5/6頁)

14

王叔岷的論文選題為“莊子研究”。莊子既是哲學家,也是文學家。在史語所縝密學風影響下,王叔岷逐漸深入史料考據,他以校勘訓話為基礎,博覽群書,廣輯資料,於1943年秋完成了有關《莊子》考校及思想論文十余篇,集成《讀莊論叢》,畢業論文評審通過,再由湯用彤、羅庸兩先生自昆明寄題筆試,成績優異,獲準畢業。他在史語所任助理研究員,繼續校釋《莊子》,於1944年8月20日完成《莊子校釋》專書及附錄共六冊,二十余萬字。任繼愈回憶:“王叔岷的《莊子校釋》剛完成的時候,傅斯年要給他寫個序推薦,他不用,這不只是表明他很傲氣。北大的學生有獨創性,有人說北大的學生是一盤散沙。胡適做北大校長的時候說,老虎獅子都是單獨作戰,只有狼才一群一群的。”15

研究古文字學的李孝定也在板栗坳開始研究生學業,他跟隨董作賓研究甲骨文。他回憶:

民國三十年的春天,我就到重慶拜見傅先生。傅先生聽我說明來由之後,哈哈大笑曰:“此北京大學之所以為北京大學也。”然後傅先生說:“如果你願意上課,就去昆明;如果你願意自修,現在史語所搬到四川李莊,那兒的參考書及第一手資料最為豐富,你就到那兒看書好了。”當時我選擇了自修,以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的身份,到史語所借讀。16

李孝定的學業受到師長們的關照。1941年,羅常培寫道:“李君孝定今年春天才到李莊,他的研究範圍是古文字學,彥堂教他先把甲骨文現有的材料編成一部字典,等完成後,再定論文題目。他能夠跟著董先生看到外邊罕見的材料,受到踏實謹嚴的訓練,將來的成就應該很可觀的。”17研究生畢業後,李孝定留史語所作助理研究員,在李莊栗峰山莊一個叫戲樓台的小院裏,作董作賓(字彥堂)的學術助手。他回憶:

20世紀40年代李孝定跟隨董作賓整理甲骨文的戲樓台。

彥堂將自藏朱芳圃《甲骨學文字篇》借我,我將研治諸家考釋甲骨文字之作,以毛邊紙錄成箋條,盡行粘貼其上,天地圖中,也朱墨燦然,批注殆滿。如此又一年,那本《文字篇》,成了胖胖厚厚的一大本,第三年才開始撰寫《甲骨文字集釋》,又一年而成書。這三年中,師徒二人,據大門板擺成桌子的兩邊,貓在戲樓院的戲樓上,唱了三年戲。我是跑龍套的,戲碼就是這本《集釋》,彥堂先生是京朝名角,唱的是大軸,戲碼是《殷歷譜》。這可算學術界的一段小掌故。18

從學生到助理研究員,李孝定換了一種身份,也換了一種心情。他向史語所學術“集刊”投了一篇文稿,不久就被退回。他猛然悟道這是違背了傅所長“進所三年內不得撰文的明訓”。當初的心境,李孝定說:“這是我生平所受最嚴重的打擊,因此造成的自卑感,壓抑了我至少十五年。”然而經此“打擊”,李孝定繼續坐“冷板凳”,日後在甲骨研究領域終成大家,撰有《甲骨文字集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兩部專著,被譽為甲骨文研究的“拓荒者”之一。

馬學良師從李方桂,攻讀語言學。他的前期學業是在田野中完成的。1940年,他隨老師至雲南路南調查,記錄倮倮語。倮倮,也寫作“羅羅”,即現代的彝族,是中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多,支脈復雜,有獨特的宗教信仰、社會制度和文化形態。19

李方桂與馬學良去的雲南路南縣尾則村不足百戶,偏僻貧困,對外交流少,類似語言孤島。李方桂選中尾則村調查,重點是倮倮語中的撒尼語。他們找到村裏一位小學老師做發音人,采用隨機的方法,實指現問。從身體的器官,室內的陳設,到門外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瓜果蔬菜、山川人物等,邊問邊用國際音標記音。當晚,把抄下來的卡片再請發音人重新核查一次。

中國非漢語語言學之父李方桂。

尾則村的住宅,是下邊養牲口堆柴草上邊住人的幹欄式建築。閣樓僅半人高,進出都要彎著腰。平時臭氣彌漫,做飯時濃煙嗆人。當地缺鹽少菜,只有幹胡豆和幹辣椒就飯。快樂的天性總是勃發於原始蠻荒的環境。馬學良發現,房東每晚都要把他那十六七歲的女兒攆出去,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村外有一處共房,每天晚上青年男女都要到那裏唱歌跳舞,調情歡鬧,尋找配偶。共房是禁止外人的。於是老師李方桂托人,把他們偷偷領進去。藏在漆黑的角落裏,他們歡喜莫名地聽著篝火邊男女歌手的對歌……路南一月,老師和弟子都瘦了十多斤。撒尼人的詞匯總算完成了記錄,還整理了語音系統。囿於時間和經費,卻不能再記錄語法系統。回到昆明後,馬學良在李方桂的安排下,找了一個撒尼人中學生作講述人,日積月累竟記錄下四五十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