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荊棘正好試利劍(第2/3頁)

敖倉,在今河南鄭州北廣武山,自秦王朝以來,號稱天下第一糧倉;成臯,即今天的河南省滎陽縣西北汜水鎮,緊挨敖倉,上有威名赫赫的虎牢關,為兵家必爭之地。當初漢高祖劉邦跟項羽爭奪天下,就曾在這個地方大打出手。

拜見了郡守領導,虞詡正式上班了。

他到朝歌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募勇士。

他根據其品行把壯士分為三等:專行攻劫者為上等,好盜竊者為中等,不務正業者為下等,招到了一百多人。

虞詡把這些有過犯罪前科的人召集到一起,先宣布免除他們的罪責,然後命令他們回到造反者或盜賊之中,誘使他們出來攻掠和盜竊。

目送這些人去了,虞詡馬上安排軍隊在預定地點布下埋伏。

謀劃很快收到成效,叛亂者陸陸續續到達設伏地點,分別被虞詡擊破。

從此,朝歌恢復了平靜。

而負責抵制羌人的鄧騭,根本搞不定兇猛的羌人,羞憤之下,辭職回家了。

安帝元初二年(115年),羌兵圍攻武都(治所在今甘肅成縣西),形勢又告危急。

既然虞詡這麽牛,鄧太後就幹脆升他為武都太守,讓他去跟羌人對練。

鄧太後在嘉德殿隆重地接見了虞詡,賜予豐厚的封賞,鼓勵他去跟西羌人玩命。

虞詡率三千兵馬去了。

羌人聽說漢軍來了,早早引兵在陳倉(今陜西省寶雞東)道上的崤山山谷(大散關)憑險設防,想在這兒給予虞詡致命一擊。

豈料,到了半道,虞詡突然不走了。

咦,怎麽啦?

羌人沉不住氣了,派人去偵探。

原來虞詡害怕了,不敢走了,為了壯膽,他向朝廷提出申請,說要麽辭職,要麽增兵,不然不走。

羌人一聽,樂了,瞧,這麽個膽,比芥菜籽還小,還武都太守,還敢來跟我們作對!

知道虞詡不敢來,羌人就解散了埋伏,分頭到鄰近的縣城搶掠去也。

畢竟,羌人和虞詡打的交道不多,還不了解虞詡的為人,不怪他們,以後,但願他們會對虞詡有更深一步的認識。

朝歌是個賊窩子,虞詡眉頭皺都不皺一下,就單槍匹馬地去上任了。

這樣的人,膽子會小嗎?

所謂害怕了、不敢前進雲雲,不過是虞詡耍的一個花槍。

就是這樣的小花槍,就把羌人玩得團團轉了。

等羌人一解散,虞詡馬上下令士兵日夜兼行,順利翻越崤山。

而行軍途中,他還不忘命將士每人挖兩個灶坑,以後每人每天再增挖兩個。

將士不解,問:“孫臏減灶行軍,你卻增灶行軍。兵法又強調日行不過三十裏,以防備行軍途中遭遇伏擊,你日行二百裏。為什麽要這樣?”

虞詡解釋道:“敵人人多,我們兵少。走得太慢,就會被敵人追上,孫臏增兵減灶是以強示弱,我兵不增而灶增,是使敵人誤以為武都派兵接應,因此不敢犯我啊。”

果然,羌人聽說虞詡已經翻過了崤山,便收眾追了上來,可是看見虞詡軍留下的灶坑天天增加,不由大為驚恐,最後匆匆解散退去。

到了武都,虞詡清點兵馬,漢軍總數不過三四千人,而敵軍卻有萬余人。

虞詡於是改編漢軍,招兵買馬。他告示部卒,每二十人可購一匹馬代為勞役,並針對羌人多為騎兵的特點,迅速組建起萬余人的騎兵隊伍。

不久,虞詡在赤亭(今甘肅省成縣西北)遭遇到羌兵萬余人的圍攻。

虞詡決定借此機會一舉消滅羌人主力。

他派人出城埋伏在羌兵撤退必經之路。

然後示敵以弱,用小弓禦敵,箭未及敵而落地。

羌人一看漢軍的箭力這麽弱,大喜,集中兵力大舉攻城。

等羌兵沖到了城下,虞詡命令每二十副強弩為一組,同時射一個羌人。

結果,發無不中,羌人紛紛倒地。

羌人咬著牙,反復沖了幾次,在箭雨的強大殺傷下,終於放棄了。

然而,戰爭的主動權並不在他們手裏,他們要放棄,虞詡不同意!

虞詡縱兵開城出擊,羌兵大敗,奪路而逃。

虞詡率軍一路追殺,勢不可擋。

羌兵只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呼天喊地,瘋狂逃命。

好不容易逃到黃河邊,虞詡安排於此的伏兵突然殺出,這,真是災難性的打擊,羌兵主力全軍覆滅。

好了,戰爭勝利了。該抓抓生產,搞搞經濟了。

虞詡通過實地考察,構建了一百八十多所營壘,把流亡到外地的民眾招回,勸其歸耕;救濟災民,使其衣食有著,使武都一帶由戰亂漸漸轉入了和平安寧的環境。

武都郡的運輸道路艱險,舟車不通,用驢負馬馱,租賃人畜的費用五倍於所運物資。

在治理武都期間,虞詡親自帶領將士砍伐樹木,鑿燒石頭,開通了一條從沮水到下辯長達幾十裏的船路。然後,用原來租賃人畜的錢雇傭船運人員。從此水運通達便利,一年省費用四千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