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正版包青天(第2/6頁)

包拯包大人隆重出場!

這個人的名望、事跡是諸葛亮那個級別的,他不僅是人,更是神,行走在陰陽兩界,無論對方是誰,他都是一張鐵臉相對,他的智慧就是個無敵型的放大鏡,什麽樣的罪,什麽樣的隱私,都別想逃過他的眼睛。當然最最讓人神往的就是他的力量。

只要你有罪,就肯定罪有應得。不管你是誰。

好了,現在讓我們從頭來看,他真實的履歷生平。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他不是像傳說中父母早死,由嫂子養大,所以要稱她為嫂娘。相反,他的父母都健在,和他生活在一起,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

包拯在天聖五年時考中了進士,那一科人才鼎盛,號稱是“宰執榜”。從狀元王堯臣,到韓琦、吳育、趙概、文彥博等人,都先後榮登東西兩府,成為宋朝的頂級朝臣。

尤其是因為宋、夏戰爭而異軍突起,以超年輕的資歷就進入西府的青年才俊韓琦。與這些人相比,包拯的榮耀來得太晚了。中進士之後,他以父母年老為由,辭官不做,回歸鄉裏。一直奉養雙親,直到二老謝世。接著再守孝3年,前後共10年之久,才出山做官。

他得從頭再來,從知縣開始。這時讓我們的心態變得功利些,他的確是晚了嗎?不見得,那一榜的同學中是有人先於他發達,可後來只要他進入官場,上升的速度就超級驚人。原因何在?是他能力超強嗎?還是不見得。他在知縣的位置上只留下了一個可以記載的例子。就是那個著名的殺牛案。

某人養了一頭牛,被人偷割了舌頭,這人就來報官。可是毫無頭緒,也沒有證據,得怎麽辦呢?那年頭又沒有指紋追蹤之類的高科技破案手段。包拯也很無奈,他告訴報官者,回去殺了那頭牛吧,反正它也活不成了。注意,牛沒了舌頭必死。

牛被殺了之後,又有一人來報官。根據宋朝法律,私自殺牛者有罪。這時包拯問這位熱心公民,你幹嘛要割了那頭牛的舌頭,再來反告?你跟人家有那麽大的仇嗎?

那人服罪。

接著他升官,從知縣一躍變成了端州府知州,並且兼任殿中丞。這樣的升官幅度之後,他的表現仍然只是清廉,在盛產端硯的端州當官,直到卸任,沒有帶走任何一塊。

他根本不需要帶走什麽,他得到了更大的好處。下一站是禦史台,他已經是一流的京官了。綜上所述,見仁見智。如果要往功利上想,這真是一條別致又正統的登龍術。包拯完全摸準了中國古代儒家理論的人才鑒定標準。

“非孝子不忠臣。”一個人只有對自己的父母孝順,才會對君王忠誠。這一條百試百準。

可是做人要厚道,無論如何,包拯沒有迷戀權力地位,拋棄了所有的享樂和威風,在鄉下奉養父母。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尊敬。他的人生標簽無可挑剔,就是道德的典範,純潔的化身。所以把他升入禦史台,完全是件好事,整風運動開始。

第一槍,就打中了皇帝心中最愛的最愛。

話有點繞,其實很簡單。皇帝心中的最愛是張美人,張美人的最愛是她的伯父。該伯父名叫張堯佐,其實並不親,一來只是她父親的堂兄,非親兄弟;二來張堯佐很薄情,真正做到了見死不救。

張美人的父親剛死時,一個小官,沒有家產,遺孤們身在外地,舉目無親。唯一的出路就是投奔伯父,可張堯佐拒絕。理由是他當官的地方太遠,在四川,你們走不到的。於是孤兒寡母,只好改行當舞女,才勉強活了下來。

按說這樣的長輩,基本上可以無視,當做沒這個人就對了。可是奇怪的是,張堯佐就是有本事讓侄女失憶。自從她進宮之後,他就攀定了這門親,不知說了些什麽話,美人就被洗腦了。從此以後,以伯父的升官發財為己任,為樂事,終生奮鬥不息。

效果很顯著,截止到皇祐二年(1050年),伯父已經從遙遠的四川邊陲小地一介推官,升到了帝國兩府高官之下第一人,三司使,掌管天下錢糧。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兩個答案。第一,張堯佐很無恥;第二,張美人很善良,並且健忘。可這不是包拯所想的,他看到的是帝國的危機。之所以稱其為危機,完全是由“真理”來告訴他的。

真理就是儒家學說。雖然說超級博大,可是也能精簡成一句話,即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在這個大前提下,沒有任何勢力被允許搶走他們的特權。包括其它的諸子百家,以及皇帝的老婆、親戚。

尤其是張美人這樣年青貌美,出身貧寒(等同於沒有修養,沒有見識)的妃子,和她無恥加無能的伯父。讓他們當權,必將禍國殃民!

於是包拯決定彈劾,這時他的身份還是相當的低,只是剛從禦史台轉到知諫院的一個普通官員,要說事時還得拉上好多的同僚。插一句題外話,包拯在言官系統裏還是蠻吃香的,因為他的隊伍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