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正版包青天(第3/6頁)

在我們的普通思維裏,包拯是和範仲淹、富弼、歐陽修等君子站在一起的偉人,是好朋友。可惜錯了,他在慶歷年間被提拔進京城,是由當時的禦史台長官王拱辰推薦的,上任之後猛烈抨擊新政,拆範仲淹的台時,是一把罕見的好手。

通過和新政君子們過招,包拯的熱身運動做得很到位,這時準備向張氏集團發力。為什麽要說集團呢,那就是張美人的力度了。

糾正一下,這時的美人已經是張貴妃了。她的權勢和欲望都水漲船高,很讓封建社會裏男權至上的士大夫們不順眼。他們回首前塵,展望未來,覺得身上發冷。這個張貴妃,已經有了劉娥的影子。

同樣貧寒的出身,同樣的熱衷權勢,仁宗的男人指數又比不上他的父親,宋朝很有可能再出一個天聖級的太後啊!這點並不是危言聳聽,有很多的內幕在坊間流傳了很久。

比如說,宰相文彥博在四川時就和張堯佐來往密切,進京之後,和張貴妃內外勾結。除了貝州平叛的內部信息之外,還被皇帝抓了現形。某年上元節,皇城頭觀花燈,張貴妃衣著特別,萬眾矚目,乃是一件罕見的燈籠錦。皇帝問,哪兒來的?

貴妃很誠實,文彥博的夫人送的。

再比如說大臣王拱辰,這位前狀元也不幹凈。某次皇帝到貴妃房裏散步,突然見到一排定州出產的紅瓷器,鮮明耀目,華貴珍異。一問,也老實交代,王大人送的。皇帝很憤怒,舉起手裏的柱斧,一個個親手砸碎。

這些不算,她還開始沒大沒小了。話說國家等級森嚴,什麽人享受什麽排場,這是儒家理論裏比天都大的規矩,名為“禮儀”。可是該貴妃就不當回事。某次出行,她一定要用皇後的巒駕傘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她施展全套女性魅力,沒完沒了的磨皇帝。

皇帝受不了了,對她一笑,你去找皇後借吧,她給你,你就用。結果這女人真就去了,而曹皇後也很有趣,你要,我就給。

於是張貴妃喜滋滋地回來報告,皇後借我了耶,卻不料皇帝突然沉下了臉,國家典章有秩,你僭越失禮,當什麽都是兒戲嗎!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贅述了。舉出上面的例子,我只是想請大家想深一層。張貴妃的確在逾禮,不守本份,可是問題很嚴重嗎?這個女人貪圖小利,愛慕虛榮,哪點能和當年的劉娥相比呢?

劉娥直到趙恒死後,才走上了前台。之前哪怕手握國家大權,都從不顯山露水。這份深沉的忍刻,在男人中都極其少見。何況再往深裏想一層,上面的每件事都表露出來了趙禎的為人底蘊,每次張美人想要出格時,都被他當場震懾,從來沒給過她好臉。

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無論是張貴妃本人,還是張堯佐,或者文彥博、王拱辰,都沒法做到禍國殃民。危險根本不存在,包拯這些人想折騰,純粹是吃飽了撐的。

包拯的彈劾行動層次分明,很有節奏感,和皇帝對張氏集團好感的增加成正比。注意,這裏不止是針對張堯佐一個人,所謂的張氏集團,不管事實上有沒有,包拯們認為有。

張堯佐先是當上了三司使,包拯們很憤怒,但是彈劾是要理由的,找什麽呢?集思文議,找到兩點。第一,張堯佐不懂業務,他靠裙帶關系上位,嚴重阻礙了三司部門的正常工作;第二,最近黃河改道了,開封城還地震,這也是張堯佐鬧的……

不知道這些人的腦袋是不是被門框擠了,先說此人是個笨蛋,接著又說他能影響地球的健康,連黃河改道這種級別的災難都是他引起的。這還是個凡人嗎?

文理不通,發回重寫,皇帝看都懶得看,就扔一邊了。初戰失利,包拯們強忍怒火,回家休息,慢慢想,一定會有辦法的!但是左思右想,辦法就是沒有。

本來嘛,張堯佐本身也是正牌的進士出身,混得不大出彩,可也沒有劣跡,憑什麽不能當三司使?說他不懂業務,這麽多年那麽多了不起的名臣、能人,都當過三司使,哪位做出過什麽業績來了?國家該冗兵、冗吏、冗費還是不停地冗,說句難聽點的話,都是一種型號的廢物!

關鍵時刻,還是老同志出馬。禦史台方面的老牌彈劾名人何郯大人的母親年老,他申請外放當官,就近照應。臨走之前,和皇帝聊天一般地說。張堯佐升官太快,下面的人事擺不平了。您要是真喜歡他,就把他當您親舅舅李用和那樣對待好了。

只加官,不給權,一世的富貴享受著,不顯山不露水,難道不好嗎?

趙禎有點心動,真的挺好。同一時間,包拯升官了,他從禦史台轉到了知諫院,當上了院長大人。權力越大,責任越大,他盡管沒什麽辦法,但是老調不停地重彈――抄掉張堯佐,抄掉張堯佐,抄掉張堯佐,抄掉張堯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