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習慣性誣陷(第5/7頁)

他走進了樞密院的資料室。這是個龐大、巨大、無比大的資料室,裏邊分門別類保存著自宋朝立國開始直到神宗年間所有的邦交往來公文。在這些堆積如山的資料裏沈括整整呆了一夜,天亮時出來他捧著一疊舊紙,那是60多份遼國歷年與宋朝簽訂的邊境合約原件。

上面顯示,這次遼國人所要的土地,以古長城分界,只有30余裏遠,根本不像之前雙方認定的數百裏土地。宋朝上下大松了一口氣,證據確鑿,拿給蕭禧看,這是你們自己寫的文件,還有什麽話說?

蕭禧沒有話說,不等於遼國人都沉默。沈括跟著他出使遼國,扮演當年富弼演過的角色。不過他的待遇遠遠沒有富弼好,主要原因是遼國的君臣一代不如一代。耶律宗真時期各種花招各種手段層出不窮,充滿了技術含量,到了耶律洪基手裏,遼國變得簡單粗暴。

會談現場像個菜市場,沒有隔離帶沒有隔音墻,一堆一堆的契丹人圍著宋朝使臣,足有1000多人,對沈括等人進行無情的圍觀。談判的過程沒法介紹,第一次數太多了,前後一共6次;第二遼國人千篇一律,就是要錢要土地,至於理由?堂堂的遼國宰相楊益戒能說出這樣話來:“你們宋朝人太小氣了,幾裏大的土地都不舍得,還能算是兄弟之邦嗎?”

無恥到這個地步只能用無聊來形容,拜托打劫也要有個響亮的口號好吧。這裏要表揚一下沈括的鎮定,腹有詩書氣自華,學問到了他的地步,面對各種非難總會有辦法。他居然在原有的30余裏基礎上,又讓遼國人作出了讓步。

“舍黃嵬,以天池請,括乃還。”

回來的路上他也沒閑著,把遼國的山川道路風俗民情寫成了一本書,名叫《使契丹圖抄》。圖文並茂,獻給宋神宗看。

事情到了這一步,無論如何都接近了尾聲。從結果上看,不管是以分水嶺,還是黃嵬山、天池等地為界線,宋朝都是吃虧了。花錢買平安,再一次受氣。可終究換來了北線的平安,讓之前確定下的先河湟再西夏最後遼國的平定計劃得以實施。

可是突然之間事情又有了變化,遼國人再一次反悔,他們派來了一個叫耶律普錫的人到邊境上要求重新談判。從前的結果全部推翻,價碼回到了最早時的要價。

宋神宗長籲一口氣,覺得天都陰了,沒完沒了的遼國人,貪得無厭的遼國人!他召見王安石,問這次又得怎麽辦?

這一次王安石也沉默了,他盯著北疆地圖默默出神。好一會兒後說了8個字:“姑欲取之,必先與之。”然後拿起筆來,在地圖上劃了一道線,把黃嵬山以外近700余裏的土地都割讓給了遼國……

這太意外了,這還是王安石嗎?前些天還振振有辭絕不割地寧願開戰的人,突然之間就變成了一個懦夫賣國賊。

這成了王安石一生中最大的汙點,宋史上說他這大筆一揮把代北最後一道門戶雁門關天險都割出去了,從此之後宋朝徹底沒了北大門,遼國人想入侵就和吃飯散步一樣的方便。要注意,這個事實——王安石割讓領土700裏;這個後果——宋朝失去北疆天險,是歷代史書都認定的信史,直到現代新中國建立之後,仍然是官方主流史實。

只不過萬事都怕有心人,真相只有一個,只要用心去查,沒有什麽是查不出來的。這裏籲一口氣,抹把冷汗,俺真是用了好多的功夫,到處搜集資料,才得出的下面的結果啊啊啊啊啊啊~

資料的總方針不外乎兩條,第一,地理位置。到底割讓出去的土地有多少,在哪裏,乃至於前面頻繁出現的黃嵬山、冷泉谷、天池廟、牧羊峰、梅回寨、瓶形寨、蔚朔應三州邊境,還有分水嶺這些地方都在哪兒。查清楚了,真相自然浮出水面;

第二,徹底清查王安石工作履歷表。他是什麽時間第二次拜相,又在什麽時候第二次罷相。還有宋、遼這次領土糾紛的結束時間,三者對照,是不是王安石幹的立即一目了然。

廢話少說,馬上切入主題,先把最重要的概念搞清楚。宋、遼兩國的精確邊境在哪裏,是怎樣劃分的。兩國邊界,以太行山為中心分為兩段。太行山以東,宋朝是河北路,遼國叫南京道。分界點是白溝,就是今天的海河及其支流拒馬河的故道。

白溝變成了界河,這真是上上大吉。請想象在茫茫大地上以天然河流為邊界,真是醒目顯眼,只要它不像黃河那樣經常改道,基本上就永遠沒有爭端。

事實也是這樣,太行以東的邊界從來沒有爭執。問題都集中在太行山以西。

太行山以西,宋朝叫河東路,遼國叫西京道,一眼望去,哪叫山巒起仗溝壑縱橫……除非秦始皇復生,再修一條長城,才能明確規定哪兒是宋朝哪裏是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