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晝夜不停(第4/5頁)

神宗苦笑,我好孤寒,就算再次出征,還有誰能支持、誰來理解……

第二個消息是從西京洛陽傳來的,算是一個意外的喜訊。司馬光修撰的《資治通鑒》終於完成了。

這部書耗時19年,共294卷300余萬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6朝代1362年,是中國文化史中獨一無二、毫無爭議地處於頂峰的編年體史書。

盛世出巨著,它的完成是個不朽的裏程碑,不只是司馬光等編修者的榮耀,更是宋朝文明的象征。不管從哪方面來看,這都是件好事。

可落在宋神宗的心裏,悲涼再次升起。這是部不世出的巨著,相信宋之前沒有,宋之後呢?我們現在也知道了,同樣沒有。

明朝的《永樂大典》、清朝的《四庫全書》都與它不是一個類型的東西。可是他可以為之驕傲嗎?從名義上講,宋朝所有的成就都要劃入他的賬下,不管《資治通鑒》是誰寫的,都以他的名義完成。

但是多麽的可惜,它出世時國家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成就。如果威服四夷,掃平西夏,恢復盛唐時的疆界,那時文治武功都達到各自的頂點,又是怎樣的局面?

樂觀的人在黑暗中看見光明,悲觀的人看太陽都是耀斑。神宗在自己的思緒裏越走越窄,終於在年底時病入膏肓,他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大臣們有什麽意見,他只能用搖頭或者點頭來示意。在他最後的時光裏,只來得及給國家冊立一位皇太子。

他的第6個兒子當選,這個孩子年僅10歲,原名“傭”,現賜名“煦”,在名義上成了宋朝的繼承人。僅僅是名義上,實權都落在他的奶奶,神宗的生母高太後手裏。

宋神宗死了,他帶走了一個時代。精確地分析,除了勢力衰弱的新法集團以外,幾乎所有人都盼著他死,不管是他的生母,還是他的親人,除了他不懂事的兒子外,都等著他咽下最後一口氣,好讓宋朝再次翻天覆地。

“我好孤寒!”

神宗早就有這樣的覺悟,也做了一些準備,可惜世事無情,在他的身後,他的親人、臣子不僅把他的功業敗壞殆盡,就連他的聲譽都敢於肆意篡改。

神宗想讓蘇軾來修國史,不行,蘇軾只是從農田裏解放出來,去當江州知州。還沒到任,又被調離,到汝州去做團練副使,相當於平級調度,仍然不能接觸公務。

神宗想讓曾鞏來修國史,也不行,理由是曾鞏的能力不足。真是活見鬼了,堂堂唐宋八大家之一,居然在文字能力上不足!

幾經改換,神宗已經病倒,這事兒不了了之了。多麽高明的手段,只是個拖字,就把皇帝給拖垮了,神宗一生業績的終身評判成了一些別有用心人的工具。

為什麽會有這種事發生呢?奧妙都在他的本紀裏。

神宗本紀裏最後的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贊揚,說他當皇子時對弟弟們友善,對老師們尊重。當皇帝後態度端正,努力工作。“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遊幸,歷精圖治,將大有為。”

之後筆鋒一轉,“未幾,王安石入相……”第二階段開始,為了準確理解,大家直接看原文。

——“安石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帝奮然將雪數世之恥,未有所當,遂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洶洶騷動,慟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終不覺悟,方斷然廢逐元老,擯斥諫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變壞幾盡。自是邪佞日進,人心日離,禍亂日起。惜哉!”

這是很高明的手筆,要仔細欣賞。首先文章把宋神宗推到了一個被害者的地位。他的志向是因為宋朝前幾代君主的幽薊、靈武等失敗而產生的,這無可厚非。壞事就壞在了王安石的身上,他“悻悻自信”,以“偏見曲學”投其所好。

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既撇清了皇帝,又打擊到政敵。

第二步是文章重點,想了解政治的殘酷性、無恥性的朋友們注意了,請欣賞什麽才是選擇性失明。“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洶洶騷動……”寫的全都是反對派們當時的“痛苦”,把與之對立的各層面都忽略掉,而且動不動就把“天下”兩個字提出來,仿佛是他們的專利。

早就說過了,他們只代表了北方官僚、大地主階層,所謂天下,他們只能占百分之零點幾而已。排除這些之外,像熙河大捷、平定荊湖、征服交趾等輝煌勝利只字不提,國庫的充足,官員的精減,職位的理順,這些空前絕後的大好事也一件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