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袁世凱:成就與罪錯(第3/8頁)

四、關於袁世凱“賣國”

這個說法很多。其實他在外交上也有相當大的建樹。

第一,他解決了蒙古問題。原來大清帝國時代,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到辛亥革命後,蒙古在俄國的鼓動下要求獨立,搞出很大問題。可以說,袁世凱時代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1915年《中俄蒙協定》簽訂,一方面承認蒙古自治,另一方面承認中國的宗主權,承認蒙古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在當時的條件下只能做到這一步,至少維護了中國的主權。這應該算是一個成就。

第二,他最大的成就是21條的談判。過去都說21條賣國,現在全部材料都公布出來了,袁世凱怎麽批示,怎麽簽字,怎麽改,都有影印件,一條一條非常清楚。當時日本提出的21條分成五個大的部分,稱為“號”,“號”下面設多少條款。其中最厲害是第五號的七條:一、要求中國中央各部都請日本顧問,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由日本派駐顧問來控制;二、所有重要地方的警察由雙方合辦,實際等於控制警察權;還有一條,中國要用日本軍械,最少一半以上,或者在中國辦廠制造軍械,用日本材料,請日本技術人員。也就是說,軍事上也全面控制起來。這就是把中國變為殖民地。日本原來在朝鮮就是這樣做的,做到一定程度再宣布朝鮮和日本合並,完全變成殖民地,日本想讓中國也走這一步。對此袁世凱批示,第五號的七條根本不用討論,堅決不同意,沒有商量,堅決抵制。其他凡牽涉到中國主權的也抵制。比如提到,日本人在中國內地所辦病院、寺院、學校、工商企業和耕作等,可以擁有土地所有權。他批示:租可以,但土地不能賣。現在我們認為,外企買賣土地無所謂,只要在中國管理下就不用怕,商業行為而已。但在當時的情況下袁世凱堅持不同意。凡是一牽涉到主權他就這樣。另外他采用拖延戰術。日本人要求天天會談,他說太忙了,改為一周會談一次,日本人不同意,最後妥協為一周會談三次。而且盡量減少實質的談判時間。他用的是拖的辦法,因為他知道中國沒有能力對抗日本,想將消息透露出去,請其他國家對日本施壓力,利用帝國主義的矛盾減少中國的損失。他真是這樣做的。每次談判前後,他都要親自聽取匯報。當時的外交次長曹汝霖說,每天早上七點到總統府,總統已經在那裏等候了,大家一起早餐,商量談判怎麽處理,每次談判後必須立即到總統府匯報。另外還派顧維鈞,一個外交家,當時袁世凱的外交秘書,到英國和美國的使館通報談判消息,讓他們充分掌握情況,給日本施壓。這樣各方面共同努力。從1915年1月18日提出,經過三個多月談判,一直到了5月7號,日本人發出了最後通牒,限48小時內答復。沒有辦法,經過最後的討價還價,一直到5月9號離最後期限差一個小時,才簽了字。所謂21條,實際上真正接受的不過10來條,而且經過談判,有不少修改。在當時中國那麽弱的情況下,能夠做到這步真是很不容易的,應該講袁世凱起了很大作用,這是他的一個功勞而不是罪過。

現在流行一個說法,袁世凱為了當皇帝,不惜犧牲中國的主權換取日本支持,網上書上都這樣講,其實沒有那回事。袁世凱的稱帝是一個罪過。但他在21條談判過程中,並沒有以此做籌碼來換取日本對他的支持。現在看到的史料顯示,日本人和其他列強的外交代表一開始就表示不同意袁世凱稱帝,提醒他不要輕舉妄動,改變局勢會帶來很大危險,造成不可控制的局面。袁世凱沒有聽。當中日本和英國都有私下表示支持的記錄,英國駐中國公使朱爾典,他曾到總統府當面跟袁世凱談話,其實是表示支持,對袁世凱決定稱帝起到很大作用,日本人也有過這類記錄,但都是少量的,而且到最後,他們都明確表示反對,尤其是日本駐中國的公使講得非常明確。所以從外交上來講,這個人沒問題,在稱帝這件事上他沒有采取賣國求榮的方式。

五、袁世凱真正的錯誤

袁世凱真正的錯誤或者說罪惡,就是稱帝。從1915年開始籌備,到1915年12月10號舉行登基典禮,宣布從1916年元旦開始改為洪憲元年。民國的總統來做這個事,違反了約法,是背叛民國,是罪惡。這樣一來眾叛親離,不但孫中山和其他很多地方的領導人反對,而且北洋軍內部的實力派也一個個表示反對。段祺瑞當時是掌握軍權的陸軍總長,後來是代理國務卿,請病假,根本就不願意上班;他另外一個重要的軍事將領王士珍也說病了,不上班;馮國璋之前一再問他是不是稱帝,他一直否認,最後成為事實,馮國障也反對。所有重要的人物都反對。連他終生的朋友,文人徐世昌,是他沒有發跡的時候就認識的,還曾支持徐到北京考試,也請假,跑到天津根本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