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歷史的脈絡辛亥革命與百年憲政

時間:2011年9月14日晚7:30—10:00

地點:北京華遠中心

嘉賓:袁偉時、馬勇

主持:王維嘉

王:歡迎大家來到中國金融博物館讀書會第三期。我叫王維嘉,我是今天晚上的主持人。今天非常有幸邀請到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袁偉時,還有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很不容易,袁老師以八十高齡專門從廣州飛到這裏為我們講座。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兩位中國近代史的頂級學者都有非常繁忙的學術活動,今天晚上我們有這樣的機會能夠聽到他們兩位和我們一起談中國的近代史,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我們閑話少說,進入主題。

剛才在飯桌上和兩位老師聊天,像我這代人,包括現在的年輕人,從小學開始在教科書上學習的中國近代史的主題是反帝反封建,或者加上反對官僚資本主義。隨著這些年的歷史研究,歷史真相越來越呈現,我發現過去這套體系好像逐漸在瓦解。那麽到底中國的近代史的主線、主題是怎樣的?從這個問題開始,我們先請袁老師給大家講講。

袁:很高興有機會跟大家聊天。我第一個發言,今天晚上這個題目出得很好,尋找歷史的脈絡,我們不能很快將整個人類歷史講下來,實際就是尋找中國近代歷史的脈絡。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這方面的學術活動很多。在參加這些活動的時候,我自己感觸很多。其中一個感觸是,究竟怎麽理解這段歷史?

這段歷史對中國人來講,確實是很屈辱的。屈辱在哪兒?有個數字很重要:十九世紀中國人非正常死亡一億多人。這是根據清代官方的史料算出來的。鴉片戰爭發生前,中國人口已經達到四億三千多萬,但到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同樣是清政府的統計資料,剩下三億多人。有些地方人口恢復得很慢,比如江蘇、浙江、安徽,二十世紀初人口才恢復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水平。這個數字有什麽意義?不是洋鬼子殺了那麽多中國人,其實洋鬼子殺得很少。我們在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六次大的戰爭,五次是對外的,一次是內戰。絕大部分死亡的中國人,都是中國人自己相砍相殺,太平天國、撚軍,再加上大饑荒,那樣死去的,怪不了洋鬼子。戰爭裏死去的人數是非常少的。

為什麽會是這樣?原因在哪裏?我想每個人都要考慮。二十世紀,又有一億多人非正常死亡。為什麽中國人命那麽賤,死那麽多?應該嚴肅考慮原因在哪裏。

我想找原因,首先應該回憶一下《共產黨宣言》,對理解這一百多年的歷史,理解《共產黨宣言》其中一些基本觀念,是把很重要的鑰匙。共產黨宣言中有段論斷:資產階級創造了世界市場。自從這個世界市場產生以後,任何民族的堡壘,各種各樣的障礙,都抵抗不了。這樣就進入了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共產黨宣言有段話,主要意思是:任何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都要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競爭。就是說,接受還是抵抗這個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一個國家興衰的關鍵所在。而十九世紀的中國,恰恰就抵抗這個全球化的趨勢。應該講,一直到今天我們所面臨的還是這個問題。

是接受還是對抗?清代的對抗非常明顯,甚至要不要修鐵路都辯論了三十年。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甚至更早一些,西方的商人的嗅覺很靈敏,想在中國修鐵路,他們一再想盡辦法,遇到很多挫折,有很多聽來很悲慘的故事。不用詳細講,兩件事最明顯,一個是西方商人在上海修了十來公裏的鐵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是以修馬路的借口修起來的。修起來以後,發生了一次交通事故,撞死了中國人。以此為借口,他們就說這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等等,各種說法。結果當局拿出幾十萬兩銀子將鐵路買了下來,買了由中國人經營?不,拆掉。因為這個東西不能接受。後來要將這些鐵路放到台灣。這是一件。七十年代,李鴻章沖破層層障礙,他在河北開煤礦,要運煤,也以修馬路的借口,修了一條運煤的小鐵路。讓中國人臉紅的,這個鐵路最初運行真是用馬來拉的。不是當時中國人不能造火車或者買不到,而是讓那些頑固派找到借口,說是洋奴,損害中國利益,西化。整個十九世紀的歷史解釋起來,我想就是這樣,天朝大國,不許以夷變華,只能讓洋人學中國,不能我們學洋人。線索就在這裏,很多具體的不去說它。

然後到抵抗西方文化的最高峰,就是義和團事件。義和團事件發生的具體經過不說了,但是在發生的十年前,已經有人給朝廷上書,說今天,即使孔子復生,也不能不學西方。而且光緒皇帝表態這是正確的。然後舉出應該學哪些東西,將奏章批下來。但就是有了這樣的認識,還是發生了義和團事件,其中很多故事,但核心一條,就是要不要接受普世性的現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