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歷史的脈絡辛亥革命與百年憲政(第3/10頁)

要是按我們今天來講,將這兩層油漆抹掉,晚清是什麽格局呢?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麽腐敗、落後、不堪。其實晚清是經過一個很漫長的探索過程,曲折的道路。我個人這兩年講,我們用溫情去回望我們的先人,就覺得中國人在近代真的不容易。1840年事件發生後,中國人經過二十年思考,到1860年,中國人找到了一個方向,向西方學習。但對西方中國人的學習又很有限,為什麽?因為中國有很漫長的文化傳統,因此1860年的學習只學了西方的科學技術,並不願意在政治體制上向西方學。為什麽?因為中國的政治架構,在十八世紀以前,確實應該是世界的中心。西方也認同,我們的文官制度、科舉考試制度,在歐洲中世紀以後,法國的啟蒙思想家認為是一種典範。所以中國人這方面不願意進入變革。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它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他們向西方學習上來就是脫亞入歐,全面學習西方。當時中國人並不認同日本的選擇,認為是沒有文化才會這樣。中國經過那麽一種單一學西方的技術,富國強兵這點上,經過三十年時間,從1860年到1891年的時候,中國的經濟應該說有三十年的高增長。到1891年,中國北洋海軍已經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六(也有人說是第八),這三十年的發展應該很厲害。但這個發展是一種畸形的,因此經過1894年甲午戰爭,一下子就把這個戳穿了,這三十年增長沒有用了。我這幾年做甲午戰爭研究發現,基本上中國的軍隊沒有打過。在朝鮮戰場上,當時朝鮮半島從南到北,我們的陸軍都有布防,但日本到朝鮮一打,我們就全面崩潰,很快退到中國本土。三十年舉國之力建的北洋海軍,也就是在大東沽打了大概七個小時,就完全被圍殲了,沒有什麽可打。軍隊這樣,國家也就這樣。幸好當時清政府像李鴻章、恭親王及時阻止了,出局決定不打了。所以我們看到1895年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過去我們一直在講,這幾年我覺得我們近代史的研究,過去表達一直有問題的是,我們一直覺得是一個很悲情的。我們老是和別人打,但就不反省我們的問題在哪兒。我們的條約,也沒有揭示它的本質在哪兒。《馬關條約》給我們中國今天留下最深的印響是,把台灣割了,巨額賠款,花錢贖回遼東半島。都是教材裏面講的。當然這幾件事都非常大,但《馬關條約》真正給中國的影響,是它的一條最重要的規定,日本臣民可以到中國自由辦廠。在之前是不允許的,外國資本進入中國市場是嚴格管制的。《馬關條約》把這條作為一個條約提出,日本臣民的資本可以自由進入中國,日本臣民的這種在中國租界的貿易往來是實行優惠的稅收。而之前西方列強與中國達成一個條約是利益均沾,現在我們看世貿就是這樣,雙邊可以改成多邊,利益共享。《馬關條約》就達到了這種效果,《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國資本就沒有任何障礙地進入了中國。

所以我們看1895年以後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我們想象不到的快。因為到今天為止,我們其實還在管制經濟,並沒有讓外國資本或中國資本自由地在這塊土地上創業。《馬關條約》當時就做了這一條。剛才袁老師講,我們修鐵路修得那麽艱難,除了觀念問題,還有就是沒有資金,而1895年以後,外國資本進入中國,只用了很短時間,到1903年中國的鐵路網絡,南北幹線,已經大致形成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民間資本也開始發育,到1903年,有個很重要的變化,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要求修鐵路,清政府也改變了政策,允許中國民間資本進入鐵路這個高盈利的行業。這種狀況到1903年已經是很正常了。所以晚清的經濟發展,用今天的話來講,是完全國際化的,不像我們今天理解的外國列強老在欺負我們。外國資本和中國民間資本誰好誰壞這是很復雜的問題,在座很多民營企業家,我就不好意思說了。我在研究晚清的時候,有個很重要的心得,其實馬克思的《資本論》分析得很明白:資本是沒有階級屬性也沒有國別屬性的,資本就是資本,不存在民族資本和國際資本之別。這個到今天為止,我們都沒有搞清楚。

王:其實好的企業家,包括最近的幾次爭論,包括娃哈哈之類,好的民營企業家和您的看法是一樣的。

馬:對。晚清最尷尬的,包括辛亥革命鬧得最厲害的,就是民族資本出了問題。民族資本用集資的辦法坑蒙拐騙,把外國資本擠走。當時很重要的一個事件,1903年民族資本要進入中國鐵路經營,怎麽進入的?從美國承包的協議上,美國和中國達成粵漢鐵路協議後,並沒有馬上修,就像我們今天的房地產商一樣,先倒一次地皮,賺一筆。我覺得在資本運作上這應該可能是正常的。但中國的民族資本就抓住這條理由,要求清政府把這段路權收回來,由民族資本進入。民族資本進入後來就引發了辛亥革命的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