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李鴻章幕府的三大支柱

幕府制度的存在完全依賴於官僚政治體制,這種官僚政治體制的痼疾為幕府制度提供了存在的根據,幕主的職位、財富和個人品性則成為幕府制度賴以寄托的三大支柱。正如“幕府”一詞本身所示,沒有地方官職,自然不會有幕府。如果幕主不是地方官員,他的追隨者和朋友們亦不能被視為幕友。此外,幕府的規模幾乎直接與幕主的職位及其管轄範圍緊密相關。一個地方官只有擁有個人財富才聘得起幕友,而其財富通常是與其做官相伴而來的。最後一個支柱是幕主的品性。一個幕府能否順利開展工作,它是為善還是作惡,取決於幕主的個人品性。壞官可以使自己聲名狼藉,使幕府聲譽掃地,而好官則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時也使其幕友步步高升。李鴻章位高權重,腰纏萬貫,意志堅強,但是他還有一些無法描述的性格特點,而這些性格特點對於一個偉大人物而言卻是最基本的東西。李鴻章正因為具備上述三個條件,而且恰逢其時,他才得以扶搖直上,躋身偉人之列,其幕府的規模和重要性也遠邁前代,沖擊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官僚政治體制。

1843年,李鴻章20歲,這一年他通過了科舉考試的第一關,成為優貢,這是他日後漫長的宦海生涯和崛起成為偉人的吉祥開端。此後不久,他離開家鄉安徽省合肥縣東鄉,赴京求取功名。[1]他連捷高中,1844年成舉人,1847年成進士。通過這最後一級考試後,選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即1850年,又授編修。[2]這些使他置身於全帝國選拔出來的寥寥無幾的才士之中,如此年紀輕輕(27歲)即連捷高中更是斐然可觀的成績。他本可以在京官中成為一名碩儒,然而,這種成為一個學者型官僚的良好開端在他30歲時被無情地打斷了,清王朝生死存亡的危機將他推上了一條新的、完全不同的道路。

1853年3月4日,工部侍郎、安徽人呂賢基奉旨回籍辦理團練,呂賢基奏請李鴻章和給事中袁甲三幫同辦理,朝旨批準。[3]“……鴻章弱冠時頗有志為學,遭世大亂,為呂文節(賢基)牽率入軍。”[4]從此,李鴻章以作幕友開始了其軍旅生涯,並且他將通過這種渠道,而不是通過正統官僚政治的渠道,成為封疆大吏,實現其偉大抱負。

李鴻章在1853年作為呂賢基的幕友返回安徽到1859年加入曾國藩幕府這八年間,一直供職於在此期間歷任安徽巡撫的幕府中,指揮軍隊鎮壓太平軍和正在興起的撚軍。由於軍功,他被授予多種官銜和榮譽銜,並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軍事將領。[5]

1858年底,清軍在合肥保衛戰中一敗塗地,李鴻章憤而從安徽巡撫福濟幕中辭職,赴江西加入了曾國藩幕府。[6]福濟是李鴻章殿試主考官之一,1854年起李鴻章開始在他手下供職。李鴻章與其座主分歧的焦點是軍事戰略問題。福濟在1854年成為安徽巡撫之前從未參與過任何軍事行動,措置也不盡合宜,而且很保守。[7]與之相反,李鴻章年輕氣盛,主張采取大膽措施。由於清軍往往臨陣而逃,李鴻章對之深惡痛絕,與清軍將領發生牴牾。[8]李鴻章對他供職的這個地方也頗不滿意,他認為這個地方死氣沉沉,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幹,讓人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不過,在此數年對他也頗有益處,因為他得到了軍事鍛煉,得到了若幹榮譽銜,取得了一定聲譽,並在不知不覺中建立了自己的關系網,這個關系網日後成為他組建自己軍隊的基礎。

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府供職的兩年多時間裏(1859—1862),進一步獲得了軍事戰略經驗,參與了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從中他能夠見習到有關治理一個廣大地區、指揮一支復雜軍隊所遇到的種種問題。1861年,他奉曾國藩之命返回安徽招募勇營,長達九年的見習期就此宣告結束。1862年初,他率領新招募的軍隊返回安慶曾國藩大營,由於曾國藩的保舉,他先被授以署江蘇巡撫,不久實授,從而,他通過在地方作幕友而不是在北京作學者型官僚獲致高位。他作幕友時學到的經驗教訓將對他任巡撫、總督後在處理與他自己的幕友的關系上大有裨益。

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是他九年前離開北京後得到的第一個實授官職。此前,李鴻章也得到過幾個官銜,諸如1854年授知府[9],1855年記名道[10],1856年按察使[11],1859年道台[12],但是,這些官銜或是虛銜,或是李鴻章留在軍中未曾赴任。即使現在李鴻章已經成為一個高級文職官員,此後八年間他依然主要是一個軍事將領,其幕友也基本是參贊軍事。1865年,對太平天國的戰爭取得勝利後,他升任署兩江總督以協助曾國藩剿撚,然而翌年二人易位,由李鴻章主持剿撚。1867年,他被任為湖廣總督,但是直到1869年成功地鎮壓了撚軍之後他方始赴任。從1869年到1870年他接替曾國藩任直隸總督,這期間他的主要活動有:調查四川、貴州兩省的反洋教暴亂活動,與法國公使談判這些暴亂事件的解決辦法,先後策劃鎮壓西南苗民起義和西北回民起義。[13]李鴻章被派以這些各種各樣的差事是由於他的軍隊——淮軍——的強大,也正是由於他的軍隊是唯一名副其實的軍隊,他才被委以大清帝國最重要的地方官職——直隸總督,它負有保衛首都和京畿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