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垓下悲歌(第6/10頁)

秦末,項羽在巨鹿大戰中首次大規模擊敗秦軍主力,名揚天下。《史記》中這樣記載諸侯們的神情心態:“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這些諸侯在進入項羽的營賬時,全都跪著向前挪動,不敢擡頭跟項羽對視。這就是西楚霸王的威風,這種威風不是靠媒體炒作,或者水軍相助,完全是戰場上打出來的。

熊克武三戰三捷,轉眼之間,已將成都、重慶這兩大重鎮收入囊中,而從貌似人多勢眾的諸侯聯軍,再到不可一世的楊森,沒有一個是他的對手,其用兵之老到,戰術之“詭詐”,川中無出其右,連吳佩孚這樣的軍事高手聞之都吃驚不已。

川中的“西楚霸王”誕生了。

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原本大家都看見一個楊森,“川中呂布”嘛,總以為靠他手中一柄方天畫戟便能所向無敵,哪裏知道楊森一衰起來更呈不可遏制之勢。這下,印象中的楊森全變了味,他得以稱霸武林的“勇敢善戰”也成了“有勇無謀”和“魯莽輕率”的代名詞。

楊森者,遠不足以濟大事,事到如今,眾人又懷念起了劉湘,那才是個有勇有謀的人啊。

楊森已直接歸順吳佩孚,實在不願劉湘東山再起,可是周圍要求奉迎劉湘出山的呼聲實在太高了,遂也只好裝模作樣地一起聯名公推劉湘。

吳佩孚眼見“援川軍”兵敗後混亂不堪,楊森又難以號令各座山頭,也契需再找一個人出來打理局面,於是便順水推舟,授劉湘以“四川善後督辦”一職,命其協調三軍,組織向熊克武發起反攻。

川軍之中,速成系的名頭要遠大過保定系,劉湘一出,僅憑速成系首領這個名頭,就招攬了更多猶豫觀望的諸侯。作為諸侯聯軍中的主力,楊森、鄧錫侯、劉存厚等人在未敗之前各懷私心雜念,滿腦子都是如何分果果的盤算,作戰效能自然大打折扣,被趕到邊邊角角之後,意識到沒了退路,反而開始抱團取暖,有了同仇敵愾之心。

相反,大勝之後的“討賊軍”陣營裏卻是另一種情景。經過連番大勝,熊克武早已不把諸侯聯軍放在眼裏,認為只需手下輕輕一推,便足以把對方碾成粉末,哪裏還用得著他親自出手,因此任賴心輝為總指揮,攻守事宜,皆由其主持,他本人則在家裏“穩坐釣魚台”。

賴心輝當上總指揮後,卻並不安心,他想當省長,曾當面向熊克武提出。

熊克武倒是願意給他個省長做做,問題是劉成勛已經復職,並率第三軍殘部重新歸入同盟陣營,人家又沒說要辭職,怎麽好把官讓給你做呢?

熊克武左右為難,只好敷衍賴心輝,說已經將提名報給了孫中山。賴心輝仰著個腦袋,等啊等,可是遲遲不見任命下來,覺得是被熊克武給忽悠了。

賴心輝幹脆啥事不幹,花天酒地,大吸鴉片去了。

與此同時,但懋辛也嚷嚷著要向熊克武辭職。當然,他不是真的要辭職,虛虛實實之間,分明又是朝著省長去的。

劉成勛不肯辭省長,賴心輝、但懋辛想當省長,熊克武光排解他們之間的糾紛就夠了,哪裏還顧得上其他。

利用這段時間,劉湘得以從容整軍。1923年11月,在他的指揮下,楊森從萬縣出發,一馬當先,向“討賊軍”駐守的梁山(今梁平縣)殺來。

梁山告急,賴心輝還不以為然,他借故向熊克武請假,並將總指揮一職交由但懋辛代行。

到底是熊克武的心腹之將,見賴心輝賴著不動,但懋辛立即收回辭職書,抖擻起精神到梁山指揮禦敵。

“討賊軍”看上去有好些個軍,其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第一軍。但懋辛指揮第一軍,自然是得心應手,他也滿以為可以像先前那樣一戰而捷,不料甫一接仗,腦袋就砰的一聲撞到了墻上,到處都是星星啊。

這才知道,第一軍也不好使了。

第一軍將士大部分是二十歲上下的青年。他們一方面富有朝氣,敢拼能拼,另一方面,其人生履歷就是直接從學校到部隊,社會經驗和謀生技能極少。對於他們來說,有部隊才有前途,保自己首先就要保部隊,部隊垮了,個人也就完了,所以以往幾乎每戰都能拼死搏殺,也得以湧現出像劉伯承這樣的名將。

可人終究不是機器,攻下重慶後,他以為大事已成,那種懈怠輕敵的思想也傳染給了中下層官兵,大家成天腦子裏翻騰的不再是如何沙場制勝,而是與個人利益直接相關的各種點滴。大體上表現為士兵要加餉,軍官要升職。

偏偏熊克武就卡在這兩個方面。四川本來財政充足,可經過這麽多年一刻不歇的戰爭,即便原來有些錢,也早已被折騰得一幹二凈,沒法再給他們玩了。劉湘和楊森的糧餉,主要依賴北方政府補給,熊克武從孫中山那裏得到的,除了一塊招牌外,其他十分有限,於是只能給官兵發些夥食費,很少發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