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精彩地活下去(第4/13頁)

然而陳牧農畏敵逃跑,使得日軍瞬間從中央深入,那兩個團別說側擊了,就連自身通往桂林的退路都面臨著被切斷的危險,楊森只得命令它們連夜南撤。

別看白崇禧在主持軍事會議和檢查工事時指點江山,誇誇其談,其實內心並無多少勝算,甚至當聞聽敵軍到來時,他都沒有張發奎來得鎮定。

全州防守戰還沒打響,白崇禧便慌慌張張地要在桂林“掃清視界”,也就是放火燒房子。本來是燒桂林城外的房子,沒想到火乘風勢,風助火威,火又蔓延到城裏來了,前敵指揮官急得亂蹦亂罵:“怎麽給燒進城裏來了,為什麽不堵住?火路事前沒有開好……”

桂林大火燃起的這一夜,來到廣西不久的楊森恰好就住在白崇禧的公館裏,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火光沖天,名城桂林毀於一夜之間。

放完桂林大火,才發現日軍的進攻方向並不在放火那一側,所謂“掃清視界”等於在做無用功,大後方對此議論紛紛。白崇禧狼狽不堪,又從重慶偷偷地帶了一些燃燒劑回桂林,以便作為“漢奸縱火”的證據。

等到全州失守,更亂了。

一名戰地記者從前線返回桂林,看到這座曾經美麗繁華的戰時大後方,已經完全陷入火災和搶掠之中。

只見軍用汽車在大街上飛馳,相當多的部隊正在一隊又一隊通過,由於沒有紀律約束,很多人渾水摸魚,趁亂搶劫。大街兩側的店鋪因此全都空空蕩蕩,搶掠者挑肥揀瘦後隨手丟棄的貨物也隨處可見。

目睹這番情景,記者既驚訝又悲憤,當即撰文控訴:“我們的軍隊遇敵不戰自潰,然而對手無寸鐵的同胞卻顯示出無比英雄的威風和強暴!”

其實在全州之後,桂林以北尚有兩城可以據守,但白崇禧已經放棄了桂北決戰的計劃,這些部隊是為了撤到平樂去參加桂南決戰的。

讓白崇禧想不到的是,由於戰場形勢的急劇變化,桂南決戰也將很快淪為紙上談兵。

早在發起桂柳會戰之前,日軍大本營就感到,參與會戰的第十一軍和第二十三軍級別相同,必須增設一個指揮機構,以便對兩軍統一調度。

大本營首先征詢第十一軍的意見,橫山勇直言不諱:“可以將第十一軍升格為方面軍,以下改編成兩個軍。”

橫山勇的潛台詞是他自己想當方面軍司令官,對此,第十一軍內部也大多表示擁戴,不同意的恰恰是大本營高層。

橫山勇自出任第十一軍司令官以來,在指揮作戰方面確實無可挑剔,稱得上是歷任司令官中的佼佼者,然而其個性過於驕狂,屢屢抗命,而上級也拿他沒辦法。

在高層看來,橫山勇適合為將,卻不是帥的最佳人選。

高層看中的是岡村寧次大將,並決定由他出任最新組建的第六方面軍司令官。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橫山勇光顧著自己耍勇鬥狠,不知道後方補給有多麽困難,岡村和他的幕僚班子甫一上任就對此感到分外頭疼。

橫山勇以急襲的方式輕取全州,軍事上當然是一個勝利,可同時也給後方帶來巨大壓力。當時美軍飛機已逐漸掌握制空權,從衡陽到全州有四百裏路,要在飛機轟炸下,將軍需品從這四百裏路途中運往全州前線,何其之難。

第十一軍的軍需品缺口是一萬噸,第六方面軍即使最大限度運用湘江水運,一個月也僅能輸送三千噸,因此自全州開戰以來,除少數主力師團外,大部分軍隊從未得到過像樣的補給,相當於在進行“饑兵作戰”。

補給的困難,決定了硬幹是有限度的,岡村認為不能像橫山勇那樣僅僅滿足於“奪取一城一地的戰鬥主義”,而應利用有限的補給資源,爭取在柳州附近舉行一場會戰,目標不是爭城奪地,而是要盡可能多地消滅中方有生力量。

岡村決定用一個月時間,再給第十一軍運去三千噸軍需品,不過在此之前,應以第二十三軍的推進為主,並讓第二十三軍主攻柳州。

與第十一軍相比,駐廣州的第二十三軍較弱,部隊也不多,這次為配合豫湘桂會戰,日軍大本營還專門將杭州的第22師團劃撥第二十三軍,增強其兵力。

這樣看來,似乎岡村更應該用第十一軍攻柳州才是,然而這正是岡村的頭腦之處。

即便得到第九戰區的援兵,張發奎也只有30個師,約12萬人,不說戰鬥力,僅兵員就處於劣勢,無論第十一軍還是第二十三軍,都有絕對把握攻下城池,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岡村用兵得法,尤其善於激勵弱兵,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他實際上是有意將攻占柳州的“立功機會”讓給第二十三軍,同時考慮到第二十三軍缺乏遠距離追擊的能力,再以第十一軍突擊柳州背後,從而完全截斷守軍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