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無可奈何花落去

龍雲:生於雲南省昭通市。繼唐繼堯之後,主政雲南達十八年之久,被稱為“雲南王”。

劉文輝:西康省政府主席。他比龍雲更有城府,一直小心翼翼地與蔣介石周旋。

朱戒吾:曾任劉文輝幕僚長,極具眼光和判斷力。在遼沈戰役尚未開始時,即預言,取勝東北的將是共產黨,而不是國民黨。他的話使劉文輝的政治態度逐漸趨於明朗。

王陵基:抗戰後出任江西省政府主席,被蔣介石要求接任四川省主席。民間輿論把王陵基回川稱之為“靈官掃台”。

張群:出任西南軍政長官,是為了繼續“經營大西南”,但實際已無法收拾局面。

盧漢:生於雲南省昭通市。在蔣介石發動“驅龍事件”,下令免去龍雲本兼各職後,他接替龍雲擔任雲南省政府主席。

沈醉:生於湖南省湘潭市。軍統少將,解放前夕任國防部保密局雲南站站長,在盧漢發起起義時被扣押。

在楊森主黔之前,蔣介石曾經當面流露出想讓他替換劉文輝,出任西康省主席的意思。楊森深知西康對於劉文輝的重要性,那就是命根子,要搶人的命根子,你得有槍杆子才行,而那時第二十軍沒有一兵一卒在四川,也不可能從抗戰前線調回來,所以楊森覺得這事很棘手:委任狀不發表尚可,一發表,若是劉文輝拒不受命,豈不要弄得彼此都下不來台。

楊森經過考慮,決定以速成系對保定系的方式來探探路。他通過潘文華的幕僚,以速成同學的名義向潘文華致意,請潘文華支持他入主西康。潘文華對幕僚說:“川康兩省只有我與劉文輝、鄧錫侯合作,閉關才能自守,如大家分化,必定同歸於盡,此事萬不可做。”

潘文華把態度一擺出來,楊森便知道沒戲——如今的川康政局,與前劉湘時代完全不同,派系對抗早就讓位於潘、劉、鄧的合作聯盟。

隨後正好貴州需楊森坐鎮,此事遂不了了之,但蔣介石與潘、劉、鄧的矛盾也再一次暴露出來。

後劉湘時代其實是劉湘時代的延伸,不過是把一個男人與另一個男人的恩怨,置換成一個男人與另外三個男人的恩怨而已,楊森入康受拒,展露的只是冰山一角。

抗戰期間,不管蔣介石如何籠絡分化,潘、劉、鄧始終不為所動,他們結成“鐵三角”,明裏暗裏給蔣介石出了不少難題。

第一次長沙會戰後,蔣介石感到萬一長沙失守,日軍全力南下,通往越南的國際路線必將喪失,因此曾決定修築川藏公路,以便未雨綢繆,提前打通與印度的第二國際路線。

劉文輝到重慶謁見蔣介石,蔣介石就此相托,並且表示所有經費都可由國民政府負責,不須西康承擔。因川邊和西康人口稀疏,擬采用部隊合作施工的方式,即劉文輝準備兩個團、“中央軍”派三個團,由劉文輝統一指揮作業。

劉文輝一直以防備藏軍為辭拒絕出川抗戰,但修築川藏公路,事關抗戰大局,他找不到合適的理由立刻回絕,當場只得諾諾以應。

第二天軍委會即找劉文輝磋商細節,劉文輝勉強應付,回到成都後即找來鄧錫侯、潘文華商議。後面這兩人異口同聲,都說蔣介石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在施“攫康咽川”之計:“三個團的中央軍入康,挾以優勢裝備,再輔以政治力量,西康之勢危矣!”

按照鄧、潘的說法,此舉“不僅危及西康,而且四川亦將陷於腹背受敵之勢,現在必須設法拒止,方為上策”。

一說到可能危及自己在西康的統治,劉文輝後悔莫及,連忙說:“蔣介石當面指示,我思想上毫無準備,以致無法推脫,現今之計當為如何?”

鄧、潘在外戰時刀都鈍到不行,內鬥方面卻個個有如智多星一般,兩個人腦袋碰腦袋,很快合計出了“上策”。

劉文輝致電軍委會,說西康的全部軍力加上保安隊,已有兩萬多人,足以勝任工程需要,“勿勞中央軍入康”。

撂下這些話,劉文輝便返回西康進行軍事部署。潘文華除贈送給劉文輝一批軍火外,又密令自己所控制的駐川部隊暗中警戒,以支援西康。

當時成都黃埔分校有師生官兵幾千人,潘文華亦派部監視。伴之而起的則是謠言紛傳,這個說“中央軍”已過內江,那個說軍校學員已全副武裝,自“七師長逼宮”後,危機再次籠罩巴蜀大地。

蔣介石明知這是“鐵三角”在對他進行集體抵制和示威,但前線烽火正熾,後院絕不能起火,他只能像處理“七師長逼宮”那樣,忍氣吞聲地給劉文輝發去電報。

在電報中,蔣介石不僅同意“中央軍”不入康,而且還言不由衷地誇獎了劉文輝,說他在修築川藏公路上能獨任艱難,替“中央”分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