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第2/2頁)

他勸蔣介石,如果外援方面仍然沒有進展,而軍事方面又無十分把握,那還是試著和日本人“談和”吧。

蔣介石對此的答復一律是:想入非非、可笑之至。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日本占領廣州,似乎挺得意,可實際上,此舉不光使其戰區擴大和戰線拉長,而且勢必損害英美利益,這樣國際社會共同對日的可能性反而增大了。

這時的蔣介石已把爭取外援的重點完全放在了美國身上。

雖然美國佬也和英法一樣,怕把自己攪到中日之戰這潭渾水裏來,所以始終恪守中立,但他們那種大大咧咧的牛仔性格又決定了關鍵時候不會怕事,而且國際國內輿論每天都在變化,實際上就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為了爭取美國的同情和加入,蔣介石不僅精心設計了“四行倉庫保衛戰”,還在《九國公約》簽字國會議之後,多次給羅斯福總統寫親筆信,並向美國報界頻頻喊話,就是希望美國拿出世紀初主持召開華盛頓會議的勇氣,慷慨出手,以解決此次“遠東大難”。

戰事的節節失利,領土的一再淪喪,這是蔣介石再怎麽遮也遮不住的,但他要表現的不是失利,而是勇氣:日軍一日不退出國土,“吾人決不終止吾人堅持之抗戰”!

美國牛仔與英國紳士相比較,身上總有一股濃厚的理想主義情結,蔣介石借此發揮,因勢利導。

現在這個世界太過現實,最缺最貧乏的還是理想。現實當然不能漠視,可是理想也很重要,如果僅謀一時的安全,回避神聖之義務,那這個世界成什麽了。

實際上,武漢會戰前後,在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內,已有很多人建議打破堅冰,對中國采取積極援助政策。這些有識之士均認為,中國的抗戰很重要,可以阻止日本向其他地方,甚至美國直接進攻。

處於這種內外聲浪之下,羅斯福本人也漸漸認識到,一味向日本妥協要不得。過去給了“滿洲”,它又要華北,現在不得到整個中國也絕不會罷休,到最後就有可能威脅到美國自己了。

蔣介石的策略就相當於國際版的“合縱連橫”。中國要想贏,歸根結底還是得搭老大們的順風船。如果抗戰堅持到現在,讓美國人知道你們這兩家又“和”了,誰肯幫你?誰會幫你?

孔祥熙雖說與汪精衛曾同為主和派,但在這種事上,他亦知輕重,蔣介石不讓幹,他就馬上把手縮了回去。

近衛和板垣都失望地發現,孔祥熙這條線旁邊雖然有些余波,可是魚卻根本不敢上鉤,“宇垣工作”也沒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性。

就在各項“對華工作”紛紛面臨失敗的時候,他們忽然想到了那個冒冒失失闖進東瀛的愣頭青。

對,他說起過汪精衛,顯見得後者與蔣介石分歧很大,當從此處入手。

近衛內閣隨之確定,以政治誘降來推動軍事進攻的策略不能丟。既然蔣、孔都誘不得,那就轉到汪精衛等“中國第一流人物”身上去。

日本軍部順藤摸瓜的“渡邊工作”(渡邊是高宗武代號)由此得以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