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想廢掉太子(第2/3頁)

這對活寶湊在一塊的時候,最喜歡玩打仗的遊戲。他們經常各自統領一隊人馬,披上鎧甲,手執竹槍竹刀,然後紮營列陣,沖鋒廝殺,以此為樂。手下人個個刺得渾身是血,要是有人膽敢不聽從命令,就會被綁在樹上毒打,甚至被活活打死。李承乾宣稱:“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於苑中置萬人營,與漢王分將,觀其戰鬥,豈不樂哉!”又說:“我為天子,極情縱欲,有諫者輒殺之,不過殺數百人,眾自定矣。”(《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假如這個活寶真的當上了大唐天子,那麽不出幾年,大唐王朝必定像隋朝一樣立刻玩完。

不過李承乾這種人注定是當不上天子的。

他的所作所為到頭來除了把自己玩死之外,不會有任何別的結果。

對於這一點,有個人看得比誰都清楚。李承乾玩得越離譜,這個人就越高興。他巴不得李承乾玩得更出格一點,趁早把自己玩死。

這個人就是李承乾的一母同胞——魏王李泰。

李泰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生的第二個兒子。

也就是說,李承乾一旦被廢,作為嫡次子的魏王李泰就是順理成章的繼任者。

李泰生於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從小“善屬文”“多藝能”,深得太宗歡心。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年僅九歲的李泰便遙領揚州大都督一職,此後又兼任雍州牧、左武侯大將軍、鄜州大都督、相州大都督等重要職務,於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改封魏王。

從貞觀十年起,隨著太子李承乾的日漸墮落和屢教不改,李世民內心的天平開始逐漸朝魏王李泰傾斜。“時泰有寵,太子承乾多過失,太宗微有廢立之意。”(《舊唐書·韋挺傳》)

因為李泰喜好文學,所以李世民就特準他在魏王府中開設文學館,任他自行延攬天下名士。許多政治嗅覺比較靈敏的朝臣立刻意識到——這是天子有意釋放的一個政治信號。

當年的秦王李世民不也是通過文學館延攬人才、樹立聲望,繼而取代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最終登上天子寶座的嗎?

天子既然發出了這種政治信號,有心人當然就對魏王李泰趨之若鶩,於是“士有文學者多與,而貴遊子弟更相因藉,門若市然”(《新唐書·濮恭王泰傳》)。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朝臣都想去攀魏王李泰的大腿。

比如魏徵、王珪、禇遂良等堅持嫡長制原則的朝廷重臣就根本不買李泰的賬。

也許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李泰就暗中授意個別朝臣到天子面前告狀,說朝廷三品以上的高官大多輕視魏王。李世民為了樹立李泰的威信,以便他來日入主東宮,遂把所有宰執重臣召集起來,聲色俱厲地訓斥說:“隋文帝時代,朝廷一品以下的官員在諸王面前都要低聲下氣,同樣是皇帝的兒子,我朝為何就不一樣?朕只不過是對諸王要求比較嚴格而已,卻聽說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員因此就不把諸王放在眼裏,假如朕不再對他們嚴格管束,諸王豈不是可以照樣淩辱你們?”

此言一出,以房玄齡為首的大臣們頓時滿臉驚惶、汗流浹背,紛紛跪地謝罪。只有魏徵直挺挺地站著,不以為然地說:“臣以為,如今的文武百官,絕對沒有人輕視魏王。從禮制上來講,皇帝的臣屬與兒子地位相等;按《春秋》記載,周王派出的朝廷使節,其地位甚至在諸侯之上。因此,凡三品以上者皆為朝廷公卿,就連陛下也應該對他們尊重禮敬。如果是亂世之時紀綱大壞,那當然什麽話也不用說了,可如今聖明在位,魏王就斷無淩辱群臣之理。隋文帝放縱諸子,讓他們為非作歹,最後自取滅亡,這種榜樣豈能效法?”

魏徵的反駁義正詞嚴、有理有節,李世民無言以對,只好勉強掛出一副笑容,說:“理到之語,不得不服。朕以私愛忘公義,向者之忿,自謂不疑,及聞徵言,方知理屈。”(《資治通鑒》卷一九四)

可是,李世民的這種妥協終究只是表面上的。在心裏,他實際上一直沒有放棄廢立之意,所以仍舊處處維護李泰。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正月,禮部尚書王珪奏稱:“三品以上官員,路遇親王車乘都要下車叩見,這不合禮制。”

李世民一聽就火了:“你們一個個自以為尊貴,都瞧不起我的兒子們,是不是?”

魏徵馬上又站出來說:“諸王位在三公以下,如今,朝廷的九卿、八座(左右仆射和六部尚書)皆為三品官員,遇到親王卻要下車行禮,這確實不合禮制。”

這次李世民不再讓步了,他幹脆打開天窗說亮話:“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為公輩之主?何得輕之!”(《資治通鑒》卷一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