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法之爭的背後(第3/4頁)

代宗聽說後,馬上接受了崔祐甫的批評,並對他表示了嘉許和贊賞。崔祐甫這麽做,擺明了就是要讓常袞難堪。常袞表面上沒說什麽,幾天後就給崔祐甫安排了一項新的工作,讓他去分管吏部的選官事宜。

如果常袞是真的讓崔祐甫“分知吏部選事”,那崔祐甫倒也沒什麽話好說,畢竟吏部是個至關重要的權力部門,分管官員的選拔工作更是讓人垂涎三尺的美差。可問題在於——常袞不可能把選拔官員的權力真正交給崔祐甫。

後來發生的事情很快就證明了這一點:崔祐甫借調到吏部後,每次認認真真選報上去的候補官員,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被常袞斃了。

什麽理由呢?

不需要理由。

如果一定要有什麽理由的話,那也很簡單——你得罪領導了!

得罪領導是一件挺讓人郁悶的事,但是崔祐甫並不郁悶。

因為他相信:風水是輪流轉的,宰相是輪流做的,不得人心的領導遲早也是要下台的!

而常袞就是一個典型的不得人心的領導。崔祐甫知道,自己的群眾基礎比常袞堅實得多。僅此一點,他就具備了跟常袞博弈的資本。

所以,當常袞在服喪問題上再次把自己推到百官的對立面時,崔祐甫便意識到反擊的機會來了,於是才會在百官敢怒不敢言的時候挺身而出,公開和常袞叫板。

說白了,常袞拿服喪問題大作文章,目的無非是為了討好新君李適;而崔祐甫敢於公然和宰相叫板,也無非是想借此贏得百官的同情和支持,為自己積累更高的聲望,以便有朝一日徹底扳倒常袞。

面對崔祐甫的挑戰,常袞當然不會無動於衷,更不會坐以待斃。

跟崔祐甫撕破臉的第二天,常袞就上疏彈劾,聲稱崔祐甫“率情變禮,輕議國典”,要求德宗把這個大逆不道的家夥貶為潮州(今廣東潮州市)刺史。

為了增強說服力,常袞還把另外兩個宰相的名字也署了上去,以表明此次彈劾是宰相班子集體討論的結果,並不是他一個人在發泄私憤。

被常袞代表的這兩個人,一個就是四朝元老郭子儀,時任司徒、中書令,另一個是原幽州節度使朱泚,於大歷九年主動入朝,被任命為司空、同平章事。他們雖然掛著宰相的頭銜,實際上並不參與朝政,幾乎從不到政事堂上班,而常袞則一向“獨居政事堂”,大小政務都是一個人說了算,所以這次彈劾崔祐甫,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把郭、朱二人給代表了。

對於此次禮法之爭的實質,德宗李適其實是心知肚明的。他知道,常袞和崔祐甫為服喪問題而爭執是假,因積怨甚深而借題發揮是真。從根本上來說,這場關於服喪期限的爭吵其實是相當無聊的事情。在內心深處,德宗還是比較傾向崔祐甫的。因為若無常袞的矯情,也就不會有崔祐甫的異議和這場無謂的爭吵。

然而,面對三個宰相聯名彈劾的奏疏,德宗即便傾向崔祐甫也沒有用。新君即位,通常都不希望和宰相班子意見不合,如今既然三個宰相都署名了,不處理崔祐甫顯然說不過去。但是,把崔祐甫貶到潮州的處罰又未免太重了。思慮再三後,德宗只好采取一個折衷的辦法——把崔祐甫貶出朝廷,但不是貶到山高皇帝遠的潮州,而是貶為河南少尹。

本來,這場無聊的禮法之爭到此就該畫上句號了,而常袞也已經毫無懸念地在這場爭鬥中勝出。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更讓常袞本人目瞪口呆。

不,是讓常袞追悔莫及,欲哭無淚!

事情是因為那兩個“被代表”的宰相而發生逆轉的。

崔祐甫的貶謫令下達後,郭子儀和朱泚立刻入宮向德宗求情,稱崔祐甫無罪,不應被貶。德宗滿臉困惑,說:“二位賢卿不是剛剛上疏彈劾他嗎,為何又出爾反爾?”

郭子儀和朱泚對視一眼,很無辜地說:常袞所上的那道奏疏壓根沒讓他們看過。

此言一出,德宗李適大為震駭。

怎麽回事?常袞竟然未征得其他宰相的同意,就擅自代其署名彈劾大臣?

這是什麽性質的問題?

這是宰相專權、欺君罔上啊!

如果說新君即位之初,比較忌諱的事情是和宰相班子意見不合,那麽最忌諱的事情,恐怕就是被一個專權攬政的宰相蒙蔽和架空了。

大歷十四年閏五月初五,德宗李適斷然下詔,把首席宰相常袞貶為潮州刺史,同時擢升崔祐甫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詔書一下達,不啻於在滿朝文武中扔下了一顆重磅炸彈。百官雖然大為訝異,但卻不約而同地在心裏拍手稱快。

因為常袞的虛偽和矯情實在是讓人忍無可忍,相比之下,既理性又務實的崔祐甫就要比他可愛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