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

貞元二年(公元786年)秋天,歷時五年的諸藩之亂終於塵埃落定,可德宗李適還來不及享受一下久違的安寧,西北邊境就傳來了令人心驚的戰報。

戰報中說,吐蕃宰相尚結贊悍然發兵,大舉入寇涇州(今甘肅涇川縣)、隴州(今陜西隴縣)、邠州(今陜西彬縣)、寧州(今甘肅寧縣)等地,大肆擄掠人畜,強行收割莊稼,以致邊境騷然,各州縣莫之能禦,紛紛閉城自保。

內憂方平,外患又起,這大唐帝國真的是永無寧日了!

接到戰報後,德宗匆忙下詔,命渾瑊率一萬人、駱元光率八千人,即日進駐鹹陽,以防吐蕃趁勢入侵關中。九月中旬,吐蕃前鋒的遊騎兵果然深入到了好畤(今陜西乾縣西北)一帶,距長安僅一百五十裏路。

德宗大為震恐,慌忙下令京師戒嚴,又派左金吾將軍張獻甫開赴鹹陽,加強防守。

雖然陸續派出了三個大將駐防長安門戶,但是,二十多年前(代宗廣德元年)吐蕃入寇長安的一幕還是不斷在德宗眼前閃現。

當年的歷史會重演嗎?

德宗感到了恐懼。

幾天後,長安坊間忽然謠言四起,說天子李適已經備好行裝、帶齊幹糧,隨時準備逃離長安。宰相齊映意識到這樣的傳言不會純屬空穴來風,趕緊入宮去見德宗,說:“皇上,坊間流言紛飛,都說您打算離開京城,現在整個京師已經人心惶惶!皇上啊,兩年前您巡幸奉天,雖有幸得返長安,但這樣的福氣還會有第二次嗎?萬望皇上三思,凡事與臣等商議之後再作定奪。”

說完,齊映跪伏在地,涕淚交流。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坊間之所以流言洶洶,當然是因為德宗已經動了逃跑的心思,而且確實已經吩咐宦官著手準備了。其實德宗這麽做,心裏也是很矛盾的。如果唐軍將士能夠阻遏吐蕃人的兵鋒,他怎麽可能想去過那種丟棄京城、四處流亡的生活呢?

一想到流亡,兩年前倉皇辭廟的酸楚不禁再度湧上李適的心頭。

齊映說得沒錯,如果輕易放棄長安,誰也不敢保證自己什麽時候才可以再回來。

思忖良久,李適終於聽從齊映的勸諫,打消了逃跑的念頭。

九月下旬,尚結贊親率大軍進抵汧城(今陜西隴縣南),兵鋒直指鳳翔。時任鳳翔節度使的李晟決定在汧城打一個伏擊戰,殺殺吐蕃人的威風。

李晟命麾下勇將王佖挑選了三千精銳,讓他在吐蕃大軍的必經之路上埋伏。王佖出發前,李晟對他面授機宜:“敵人進入伏擊圈時,不要攻擊他的先頭部隊,因為敵軍主力緊跟著就會殺到,你肯定抵擋不住。所以,要讓他的先頭部隊過去,等到舉五色旗、穿虎豹衣的部隊過來時,那才是他們的中軍主力,你出其不意地發起攻擊,定能大獲全勝。”

隨後,王佖遵照李晟的計劃,果然把吐蕃人打了個措手不及。吐蕃中軍被王佖的伏兵打得暈頭轉向,大敗而逃。由於唐軍將士都不認識尚結贊,他才得以在混亂中逃出一命。若非如此,這個堂堂的吐蕃宰相恐怕這一仗就掛掉了。

逃離險境後,尚結贊又驚又怒地對左右說:“唐之良將,李晟、馬燧、渾瑊而已,當以計去之!”(《資治通鑒》卷二三二)

數日之後,尚結贊重新集結了兩萬余人的軍隊,浩浩蕩蕩開進鳳翔境內。

令鳳翔軍民大為詫異的是,此次吐蕃人居然一反常態,一路上軍令嚴明,對唐朝百姓秋毫無犯。抵達鳳翔城下後,尚結贊並不攻城,而是親自跑到城門口,對著城頭上的守軍大喊:“李令公(李晟的中央官職是中書令)既然以密信召我前來,為何不出來迎接犒勞?”

城上的唐軍將士一個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尚結贊葫蘆裏賣的什麽藥。他們隨即把尚結贊的搞怪言行向李晟作了稟報。

李晟冷笑。

這是尚結贊玩的反間計,不過玩得有些拙劣。

李晟告訴將士們:大家堅守不出,看他還能玩什麽!

尚結贊在鳳翔城下紮營住了一宿,第二天一看,城上守軍守備森嚴,顯然對他這個略顯小兒科的計策無動於衷。尚結贊很失望,可又不敢發動攻擊,只好下令全軍撤退,折往邠州、慶州(今甘肅慶陽縣)一帶繼續遊掠。

有來無往非禮也。尚結贊給李晟來了一次親密問候,李晟當然也要有所表示。十月初,李晟再次派遣王佖等人率步騎五千,直插唐吐邊境,目標是奇襲吐蕃人的軍事重鎮摧砂堡(今寧夏海原縣)。

十月中旬,摧砂堡的吐蕃守軍得到情報,立刻出動二萬人迎擊,與王佖的唐軍展開遭遇戰,卻被王佖打得大敗。王佖率部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克了摧砂堡,斬殺吐蕃大將扈屈律悉蒙,將堡內囤積的所有糧草和物資全部付之一炬,然後全身而退,凱旋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