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不是件容易的事

平定夏綏、西川、鎮海之後,憲宗李純就把沉重的目光投向了帝國的東北邊陲,那裏就是河北三鎮——盧龍(初稱幽州)、成德、魏博。

自安史之亂以來,河北三鎮就與河南的淮西(後稱彰義)、平盧(又稱淄青)兩鎮共同構成了李唐中央的心腹之患。它們不但實力強大,割據時間長,而且互為奧援,一有風吹草動便結成聯盟對抗中央。這麽多年來,它們賦稅自享,職位世襲,一切自專,基本上處於半獨立狀態。

這樣的藩鎮不收拾,朝廷有何威信可言?帝國有何安寧可言?

然而,要收拾這種老牌的跋扈藩鎮,也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憲宗只能耐心地等待機會。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二月,成德節度使王士真(王武俊之子)卒,他的兒子王承宗自立為留後。憲宗的第一反應就是,拒絕承認,由中央另行委派節度使;如果王承宗不服從,就趁此機會興兵討伐。

其實早在三年前,當平盧節度使李師古(李納之子)病卒、其弟李師道自立為副使的時候,憲宗就很想把李師道端了,借此打破“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藩鎮世襲制,可由於當時朝廷正對劉辟用兵,無力兼顧,只好違心地任命李師道為留後。

雖然迫於形勢承認了李師道,但憲宗還是把平盧鎮的征稅權和官吏任免權收了上來。而且,當時憲宗就已經打定主意,平定劉辟之後,無論哪個藩鎮膽敢再搞世襲制,朝廷絕不姑息。

所以,當王承宗自立為留後的消息傳來時,憲宗馬上就向宰相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打算借此機會削藩。

可是,時任宰相的裴垍卻表示反對。

裴垍認為,德宗一朝,平盧節度使李納(李師道的祖父)是最為“跋扈不恭”的藩鎮之一,而成德節度使王武俊(王承宗的祖父)則或多或少“有功於國”;可既然朝廷在幾年前承認了李師道,現在又有什麽理由拒絕王承宗呢?如果堅持要剝奪他的繼承權,恐怕不光是王承宗不服,天下諸藩都會認為朝廷處事不公。

憲宗也覺得裴垍說得有道理,只好把事情暫時擱置了。但是憲宗想來想去,還是不願就此放棄,隨即便又召見了他最信任的幾個翰林學士,希望聽聽他們的意見,最好是得到他們的支持。

然而,憲宗再次感到了失望。

因為翰林學士李絳等人也都提出了異議。

李絳說:“河北諸鎮久不服從中央,此事固然令人憤恨,可要想一朝革除其世襲之弊,恐怕也辦不到。成德自李寶臣、王武俊以來,父子相承已四十余年,無論民心還是軍心都已習慣,不認為自立自代是違背綱紀。何況王承宗現在事實上已經接管了軍政大權,必定不會服從朝廷的安排。再者,盧龍、魏博、平盧等鎮也一向是傳位給子弟,與成德利益一致,如果看到朝廷另行委派節度使,必定暗中結盟。此外,眼下江淮一帶水災嚴重,國家財政和民生都很困難,恐怕不宜輕啟戰端。”

憲宗無語了。

反對削藩的理由這麽充分,他還有什麽好說的呢?就算心裏非常不爽,他也只能無可奈何地面對現實。

就在憲宗一籌莫展之際,有個人忽然站了出來,極力支持他的削藩意圖,並且自告奮勇,要求率兵討伐王承宗。

這個人名叫吐突承璀,是個宦官,時任左神策中尉。

可想而知,能當上禁軍一把手的人,絕對不是一般的阿貓阿狗。此人雖然年紀不大,但從小就凈身入了宮,一直在東宮侍奉太子李純,也算是資深宦官了,而且這小子腦瓜子活絡,辦事精明,所以深受李純寵信。李純即位後,立即擢升他為宦官總管兼左監門將軍,不久又提拔為左神策中尉。

吐突承璀能在這個關鍵時刻站出來力挺削藩,著實讓憲宗頗感欣慰,也讓他對削藩之事平添了幾分信心。但是問題在於,宰相裴垍和翰林學士李絳等人歷來都看宦官不順眼,假如真的讓吐突承璀統兵出征,這幫文臣會不會鬧翻天呢?

憲宗覺得可能性很大。

所以,即便吐突承璀其志可嘉,憲宗還是有些舉棋不定。

為了擺脫這種兩難局面,憲宗決定找一個機會,就任命吐突承璀為統帥的問題試探一下大臣們的態度。

有趣的是,憲宗剛起了這個念頭,有個叫李拭的朝臣就遞上了一道奏疏,說:“王承宗不可不討伐!吐突承璀是陛下的親信近臣,完全可以把兵權交給他,讓他統帥各軍出征,看誰敢不服!”

很顯然,李拭在這個時候上這道奏疏絕非巧合。

他是摸透了憲宗的心思,才想通過這道奏疏,把權宦吐突承璀和天子李純的馬屁一塊拍了。

憲宗看著奏疏,臉上悄然掠過一絲詭譎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