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豐客窮馬周遭際 南陽人岑文本讖言

  

一開始,杜如晦並不在候選名單上,李世民也不看好他。

隋朝光景很好的年頭,房玄齡、杜如晦、王珪三人情同手足,談天說地。

選擇房、杜二人當仆射,所有人都很服氣。很早的時候,房玄齡獨具慧眼,所有人都認為隋朝強大,唯獨他一眼看破玄機,指著山下說:“這個朝代,必然會像秦朝一樣短暫!”那個時候,他們三位都很年輕。

這三個人都成了貞觀名相,以房玄齡最為出名。

侍立時,李世民對房玄齡交代說:“成為仆射,就要廣求賢人,根據才能授予官職,這是宰相的職責。”鑒於以往尚書的瑣事太多太雜,什麽雞毛蒜皮的都要讓仆射過目,就算神仙都能累死。所以,李世民令尚書細務都歸左右丞(副官)管,有決定不了的大事再讓仆射參與。史書記載:

房玄齡“明達吏事,輔以文學,夙夜盡心,唯恐一物失所;用法寬平,聞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

朝中人都特別喜歡房玄齡,因為這個人很嚴明寬厚,喜歡誇獎人,別人都喜歡在他手下做事。

就這樣的人,還有什麽事兒辦不成的!

有,當然有。

決斷。

房玄齡有各種優點,卻偏偏是個優柔寡斷的人。他向李世民推薦杜如晦,說這個人很會決斷。每次,李世民跟房玄齡討論事情,到最後都會有幾套方案,難以抉擇。決定采用哪套方案相當重要,事關重大,很多人都不敢下決定。此時,房玄齡就會說:“這件事除了杜如晦,沒人能做得來。”

如果是李世民和房玄齡在商議,他們就會把杜如晦叫來進行最終裁決。到了最後,杜如晦和房玄齡一樣,被李世民器重。

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

這就是房謀杜斷,成為左、右仆射的故事。

【關於旱情】

所有的時代,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

這是一段傳奇,千古流傳的傳奇。

貞觀三年(629)六月,旱情不減,關中顆粒無收。

李世民下令,包括房、杜二仆射在內的所有官員,都要上書闡述一下朝廷對於幹旱預防與應對措施的得與失,從中選取分析獨到的進行嘉獎。另外,如有著名學者進諫,一律接見,對百姓有利的,一旦實現,便會對提議者予以厚賞。

上書這東西,相當於現在的處理意見,譬如“我認為該如何如何”“應該把百姓怎樣怎樣”……意見重復,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更可怕的是,朝廷幾百份奏章,言多重復,平庸無奇,比聽悶老師講課還讓人頭疼。李世民正在忍受這樣的痛苦,他看得都快睡著了,可是,就在他沉悶得難受的時候,一篇署名“常何”的文章讓他興奮了起來。

常何!

其實,這文章是馬周寫的。

詩雲: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隋末唐初,博州茌平(今山東省茌平縣)的一個家庭,家徒四壁書侵坐。這一家人,每日都在愁該去誰家借米。其實,對他們來說,“借”是一種十分給面子的說法,如果不給面子,就直接開口說:“孩兒,去你三奶奶家要點飯來吃!”其實三奶奶也好,四老爺也罷,日子過得都不怎麽樣,抄抄缸底,也就能撈著煮粥的幾粒米。

日子過到這份兒上,也的確怨不得別人,要怨就怨楊廣。

那個把絲綢纏到樹上的楊廣。

在並不遙遠的古代,即便是日子困苦到這種上頓不接下頓的情況,孩子還是要生的。光耀門楣,不就是靠這些孩子嗎?小馬周的出生,對這個國富民窮的朝代來說,實在再渺小不過。大家有雞蛋的送雞蛋,有磚頭的添磚頭,沒有東西的啥也不送,湊湊熱鬧也是可以的。正是在這樣一個農村院落裏,動人的傳說已經開始了。

加油吧,小馬周!

只知道生,養得起麽?

馬周的父母都是農民,住的是土坯蓋起來的房子,穿的是縫了二百補丁的破衣服。可憐這家人養這麽個兒子不容易,心想著讓他踏踏實實種地,長大娶鄰居家的翠平什麽的當媳婦,然後再生個馬小周、馬孫周、馬玄周、馬曾周……

子子孫孫一大堂,日子雖然難過,但大堂滿了,大家夥兒也都跟著瞎高興。

可是,災難連連的隋末亂世,卻帶給這個家庭無盡的災難,真的讓人沒辦法好好活下去了。

都是人禍。

馬周的爸爸去世,馬周的媽媽哭紅了雙眼,為小馬周犯愁。

小馬周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喜歡幹農活,他對莊稼不感興趣,就愛捧著書本看。人家問:“馬周,你看得懂麽?”馬周也不懊惱,很神氣地對他們說:“我不跟你講,跟你們講你們也聽不懂。”馬周同學就是這麽豪邁,他生性不愛扯犢子,更不愛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就是這個熊樣,馬周的疏狂讓大家瞧不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