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敗局

貴州,殘局

從肇慶建政到移蹕昆明,永歷政權稀裏糊塗撐了十來年,一直處於“垂而不死”的狀態,讓清廷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卻又不知從何處使力。如今孫可望投降,清廷非常想利用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派兵清剿大西南,給永歷政權來一個“一招斃命”。

要想實現這個目的,首要的進攻目標當然就是貴州。不過,貴州雖然地域狹小、土地貧瘠、經濟落後,但有不少永歷政權的軍隊駐守在此,而且道路崎嶇、天險眾多、易守難攻。更重要的是,貴州的周邊形勢還極其復雜。

——北面是四川,這裏有各種勢力犬牙交錯地對峙。

川南、川西控制在永歷政權的手裏,川東是“夔東十三家”抗清武裝,清軍主要固守以保寧為中心的川北地區。

——東面是湖南,也處於對峙狀態。

洪承疇的軍隊主要固守長沙、嶽州、常德等地,湘西則是永歷軍隊的外圍防線(其中一部分已跟隨孫可望投降)。

——南面是廣西,情況稍微好一點。

李定國撤回安龍“護駕”,留下的兵力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靠近廣東的桂南、桂東地區,靠近湖南、貴州的桂北地區基本上處於真空狀態。

——西面是雲南,不用多說,永歷政權的老巢。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從哪個方向進攻貴州,必然面對扼險固守的永歷軍隊,就算清軍都能見招拆招,對方也有可能從其他方向溜掉,讓清軍疲於奔命,最後被困而殲之。

路不好走也就算了,對方的退路還四通八達,這仗怎麽打?

順治帝給出的方案嚇人一跳——三路進攻!

毋庸置疑,這是自多鐸、阿濟格、準塔分三路南下之後,清軍組織的最大規模軍事行動。永歷十一年(1657年)十二月十五日,也就是順治帝下詔調整軍事策略的十天之後,“三路進攻”的作戰計劃正式下達,具體部署是這樣:

北路——吳三桂、李國翰從陜西漢中出發,取道四川進攻貴州。

東路——固山額真羅托、濟席哈南下湖南,會同洪承疇部主力,取道湘西進攻貴州。

南路——固山額真趙布泰從南京進抵湖南,配屬洪承疇麾下張國柱部,再取道廣西與線國安會合,經桂北進攻貴州。

三路大軍從永歷十二年(1658年)二月開始,同時從各個方向發起進攻,將永歷軍隊逼入雲南死角,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雲南的事不歸他們管。

順治帝認為,清軍拿下貴州後,永歷軍隊將被逼進雲南“困獸猶鬥”,三路大軍可能不是對手。

順治皇帝不會不知道,在只差一腳就能將對手踩死的情況下,腳下留情必然後患無窮。

因此,距“三路進攻”的詔諭下達不到一個月,順治帝又簽發了一道新的詔諭:命信王多尼、平王羅可鐸率八旗兵南下,“專取雲南”,並為三路大軍“擦屁股”。(如貴州三路大兵有料理未盡者,亦並加綏定。)

由於多尼是親王,又被任命為安遠靖寇大將軍,實際上統領著所有進攻西南的軍隊。看來,清廷這一次是要下死手了!

清軍的部署相當能嚇唬人,但永歷軍隊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李定國、劉文秀雖然只有四萬多人,但還有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不能忽略——孫可望手下的二十萬人!

孫可望不是投降了嗎?——沒錯,但他是帶著二十來人跑到湖南投降的,不是帶著二十萬軍隊投降的。如果二十萬軍隊都聽他的,早把李定國、劉文秀給收拾了,還用得著投降?

既然沒投降,這二十萬大軍哪兒去了呢?一部分在滇黔內戰中損失,一部分湘西的部隊跟隨孫可望投降了,大部分則被追擊孫可望的劉文秀、白文選沿途收編,十幾萬大軍從湘西到貴州部署了一路。

清軍所謂的“三路大軍”,每一路也就一萬多人,加起來不到五萬。除了取道廣西的南路可能會比較順利一些以外,其他兩路都很悲催。吳三桂的北路要通過川東,羅托的東路要穿過湘西,到底能剩下多少人進入貴州境內,只有天知道。

就算天神眷顧,五萬大軍一個不少地殺入貴州,他們應該會有三次仰天長嘆:

怎麽這麽多山?——“嘆峰際連天兮,飛鳥不通”,貴州“地無三裏平”的江湖傳言果然不虛!

怎麽這麽多人?——窮山溝裏面,至少有十萬大軍枕戈待旦,每一處天險,都有可能成為清軍的墳墓!

誰出的餿主意?——五萬人就敢往這種地方耍橫,腦袋被門夾,還是活得不耐煩了?

據此分析,清軍這次大規模進攻,不知又會有多少人步尼堪、孔有德的後塵!

聽起來鼓舞人心,其實純屬虛構。

真實的情況是:三路大軍打得輕松加愉快,兩個月便占領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