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投閑時代之李鴻章(第2/6頁)

大堤問題。大堤是公家所修築的,距離民埝非常遠,遠近處處各不相同,而且有很多彎曲的地方,怎麽想都想不明白。現在這個大堤雖然有,但就跟沒有沒什麽區別,反正不能指望它。大堤上的居民住所鱗次櫛比,都建成了村落,即他們取大堤上的土來修築他們的房子,這樣導致大堤現在殘缺不全。而且過路的地方,都被弄得和地上一樣平,甚至被破壞出一個大口子。堤上和坡上也有好多種麥子的,這些都十分損害大堤。河水暴漲的時候,民埝都會決堤,大堤也沒有不崩潰的。大堤寬的地方,它的堤頂處有三丈六尺,高一丈二尺到一丈六尺不等,然而完整的非常少。聽說楊史道口大水在民埝決堤,竟然能流出來一條小清河,淹沒村莊,給居民們帶來很大的危害,實在是因為大堤有舊的口子沒有修好,所以才使水有縫隙,能夠流出來。詢問河官為什麽大堤的缺口沒有堵上,他回答說了是因為百姓不願意,今天要是開始修大堤,那麽上千名村民一定會圍起來阻止我們等這些話。由此可見修大堤不僅沒有益處,而且還不合民意。大堤的外邊有非常多的居民,有的是數百戶的居民,他們就組成了一個村子;有的是四五家居民,他們自立門戶,或者是自己修築圍堤來防護,或者是修建高埠來居住,大部分都是預先作為防水的。村子外邊周圍的地方,都是肥沃的土地,居住的人會在周圍耕耘,來維持自己生活。除此之外還有斜堤攔壩,都是用來保住這個村子的耕地的。然而它們被損壞的程度也都和大堤差不多。如果民埝有了危險,這些肯定也靠不住。

險工。沿河那一帶,險工最多。凡是水流沖擊最緊急的地方,或者是已經決堤的地方,都會有工程。這些工程以營造圓柱形防水建築物為主,大多用秸料搭建,然後蓋上土,為它們鋪設一層堡壘,形狀像磨盤,或者緊緊貼著岸邊,或者和大堤接連著,它們的形狀都不一樣,有的高,有的低,每埽都不一樣,每埽錯落有致、參差不齊,絕對不相連,中間仍然走水,以此來三面都受洪水襲擊,不知道這是什麽意思。依照我的看法,那些埽就應該一氣呵成,中間不留縫隙,既節省材料和施工,形狀又更加堅固。而且埽這種材料碰到水之後,就像墻壁一樣直挺挺立著,不會歪斜,如果有大水沖過來的時候,它不能讓水滑過去,似乎並不是好辦法。但是秸料不是能夠經久耐用的材料,因為其中有心,它的質地像是燈草一樣,最能夠吸水了,使得裏面的料子容易腐爛,材料爛掉就和沙土沒什麽區別了,絲毫沒有抗沖擊能力。我在監工的時候在很多地方看到舊的埽,雖然看上去都連在一起,但是它們的根基已經都壞了,一經過洪水暴漲,必將會立即漂走,民埝一定會被牽連。有的人說秸料是這個地方的土特產,用途廣泛,價格低廉,除了這個材料就沒有別的更合適的材料了。如果真的能夠像我前面所說的那樣,多種藤柳,經過數年之後,就可以足夠使用,就沒有必要用成千上萬的金錢,來修造這些不能持久的工程。有的人說埽這種材料原本就可以擋住水,一兩年過後,河水自會流回原來的河道中,料埽雖然腐爛了,可是還有什麽好憂慮的呢。但我並不是這樣認為的。如果不變更治理的辦法的話,恐怕到時候就算搶險也只不過是養疽遺患罷了。現在可以采用的計策是,雖然沒有其他材料可以用,那些埽工應該率先改變方式。使那些傍在岸邊的都連接起來,連成一片,當作一個進入水流中的斜坡,來引導水流的方向。必須多用木樁,和岸中有些牽連,用堅固的麻繩系上它們,那些為了保護埽所扔進去的石頭,也最好加大、加多,找好恰當的位置,就可以抵禦沖刷的力量。監工曾經看見有用石塊排列放在埽上的人,用石塊來鎮壓秸料,為了不讓那些被風吹走,這個場景多麽可笑。除此之外還有石堤,如北鎮那一帶的石堤,尚且能稱得上穩固,但是鹽窩的石堤,地下的根底都已經全虛了,那些還沒有坍塌的地方,全都依賴尚存的那些石灰的粘補,使它們湊在一起,然而這肯定也不能持久。

二、鹽窩至海口尾閭情形

黃河尾閭。已經由鹽窩改了三次水道,第一次是向東北由鐵門關入海,第二次是向東由韓家垣流入大海,第三次廟東南由絲網口流入大海。今天只將這三種情況挨個說明,還有一條新挑引河,也一並在這裏討論到。

鐵門關海口。這個海口是大清河的尾閭。黃河改道山東以來,經由這裏入海,經過了三十多年,到韓家垣決堤,離開東北向正東方向流淌。今天鐵門關一道,前半截已經淤積,被淤泥墊得非常高了,河身都成為平地,都不好辨識出來,河道左右兩邊的堤岸都變成了村落。鐵門關以下,河堤都消失了,只能看見一堆黃沙,土地非常貧瘠。大約距離鐵門關下遊八裏的地方,河道又重新看見有河水,直接流入大海,河邊的土地雖然看上去像沙灘一樣,但是沙子下面不是很深的地方,就有混合的泥土。河水的深度平時大概為二尺,碰到大潮的時候能夠漲到三四尺,可以到蕭神廟,如果東北風刮得特別厲害的時候,可以增長到五六尺不等,從三溝子開始就有船只,可以出海,在煙台地區往來。這次因為河流結冰,地上很潮,不能出海勘察,僅僅到了三溝子以東的十裏,滿地都是葦草,大潮經過這裏後,就返回不再向前進。根據當地人說的話,再往前走八裏,就已經可以見到海洋的潮汐,再往下十二裏,就是海濱了。河流入海口處有攔門沙,當潮退去的時候,僅僅深二尺而已。這片攔門沙的面積,沒有再去勘察過,於是就自己揣度,認為一定小不了。統計自鹽窩到鐵門關,入海口大約是一百一十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