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強拆血案:武術大師趙三多自創義和拳會(第3/8頁)

“六大冤”們原本就不是打算要對抗官府的,只是為了自保,現在道台大人親自做思想工作,他們終於泄氣了。是的,這是一場不可能的勝利,因為結果早已注定了,為了爭地,“六大冤”已經傾家蕩產,不能再堅持下去了。

“六大冤”同意不再上告,也保證不再武力抗教,玉皇廟的地基給教會。然後,“六大冤”相繼帶領他們的家人,全部離開了梨園屯,遠走他鄉。“六大冤”很清楚:雖然自己不再鬧事了,但不能保證其他人不再對教民鬧事,他們必須防備將來可能遭到的打擊報復。

在“六大冤”離開之前,鎮民中還有八位並不甘心的落第秀才想繼續上告,他們找“六大冤”幫忙,被“六大冤”拒絕了。八個人也最終沒有再鬧起來,在梨園屯的教案史料中他們留下了一個統一的外號——“八大訟”。

隨著“六大冤”和“八大訟”的徹底撤出,在後來整個義和團運動中出現的第一個利益集團——士紳集團的爭鬥告一段落了。他們是鄉村秩序(包括鄰裏糾紛、家族矛盾、鄉村廟會、祭祀、紅白喜事等)的維護者,也是朝廷在鄉村的真正統治基礎,縣老爺斷個案子,除了銀子和美女,士紳們的態度起了關鍵性作用,甚至完全可以替代縣官斷案。手中的這些權力也一直是士紳們在鄉村裏有威信的根源,現在突然冒出一批傳教士,冒出一個教會,竟然可以剝奪他們原本掌控的維護鄉村秩序的權力,竟然可以讓一部分教民從此不受他們的管轄,很不爽啊。

但是,教會的出現除了會削弱士紳集團對鄉民的掌控,其實還給了士紳集團趁機擺脫官府的機會。

因為教會勢力同樣沖擊了官府,當教會勢力向地方官府勢力發動進攻時,原先受地方官掌控的士紳其實也在趁機擺脫官府,去爭取他們在鄉村中更大的權力地盤。這正是一直跟官府站在一起的士紳一反常態,不惜全力“為民爭地”的另外的原因。事實上,士紳們在領導鎮民們進行抗爭時,他們都有意無意地拉開了與州縣官府的距離,他們並不相信同樣受制於教會的州縣官府的“能耐”能比他們大多少,直到道台前來壓制。

也就是說,隨著教會勢力的到來,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朝廷行政系統對這個國家的掌控能力進一步被削弱了。教民們只相信教會,鄉民和士紳也並不信任地方官府,在廣大的鄉村,朝廷開始逐步喪失它的統治根基。

教會得到了地皮,他們開始組織人馬擴建教堂,原來的小教堂又變成了大教堂,這件事情深深地刺痛著梨園屯的人們。但是,有知識的“先生”們不再鬧事了,梨園屯的人們一時間沒有了主張,一開始他們並沒有阻止教堂的擴建,不再折騰,不再鬧事,不再上告,不再攔轎喊冤,梨園屯恢復了暫時的穩定。

而穩定也僅僅是暫時的。

因為“十八魁”已經橫空出世!

“十八魁”拜師趙三多

梨園屯有十八位年輕力壯的男人——其中的一個,就是我們在歷史書中常見的閻書勤。他們都出生於貧困之家,沒有讀過什麽書,不懂什麽大道理,從小他們就從父輩的口中聽到玉皇廟的爭地糾紛,小時候是躲在樹後用彈弓襲擊教民和傳教士,現在,他們決心用行動來捍衛家鄉人民的財產和尊嚴。

而他們的行動,就是——武力。十八位小夥子公開宣言:官已經不講法,我們就不守法!

他們不會再上告了,十幾年的上告已經被證明了毫無結果,官府只關心穩定,並不在意真正的矛盾糾紛和利益訴求。鄉村工作很復雜,但地方官府只會用“破壞穩定”的方法來維護穩定,這樣的穩定又如何能維持?

“十八魁”就是鎮民給他們取的外號,看來照這樣發展下去,什麽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零八將也很快就會出現。從專業術語上說,十八魁是一種“激情型的政治參與”,他們對土地之爭的感性認識要遠遠超過理性認識,他們只知道“要守住祖祖輩輩的土地,不要讓它們被洋人奪去”,即使是武力,即使是暴力,他們也不會認為這有什麽不對,他們自認是在做一件無比正義之事——維權!

因為窮,十八魁也並沒有什麽可以害怕失去的,怕個屌,幹吧!

十八魁包圍了教堂,對教堂發起了進攻,各種長短的扁擔飛舞,各種大小的石頭橫飛,教堂的擴建陷入僵局。然後,十八魁沖擊教民家,把教民們趕出了梨園屯,直到教民們搬來了救兵。

在這之後的幾年時間裏,梨園屯的局勢陷入了僵持:只要教會前來擴建教堂,十八魁就會率領鎮民冒死拆房;而只要鎮民試圖在地皮上推倒教堂重建玉皇廟,教會也會出動洋槍隊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