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黨爭的開始:端王集團的驚世廢立陰謀

慈禧給了端王集團奪權良機

1898年4月,慈禧最重要的政治盟友之一——恭親王奕訢去世了。多年以來,李鴻章是慈禧在朝堂外的幹將,而奕訢是慈禧在朝堂中的柱石,所謂“內依恭親王,外靠李鴻章”,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奕訢雖然是滿人,但他最大的特色就是“開明”,總理衙門就是奕訢創立的。憑著親王的尊貴身份和當年鹹豐去世時幫助慈禧奪權的老資格,奕訢一直能在阻止滿族親貴排擠漢族官員(排漢)和反對洋務運動(排外)中起到作用,也一直能夠將朝中各派進行有效的整合。而隨著奕訢的去世,朝堂之上能夠阻止滿族親貴排外和排漢的人消失了,更要命的是,漢臣似乎自己也不“爭氣”。

30多年前,正是為了解決當時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西方列強壓境的統治危機,朝廷不得已才讓大量漢人進入權力核心。然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搞了30多年的洋務運動,卻換來一次更大的內憂外患——甲午戰爭的慘敗和《馬關條約》。於是,在所有的滿人中間,所有的八旗子弟中間,回到過去——“向後轉”的呼聲很高,不僅“李鴻章一夥被打回原形”,朝堂之上,其他漢大臣們說話也基本擡不起頭了,取而代之的是滿族親貴把持朝堂。

這是自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朝廷不得不重用漢臣以來,大權第一次回到了滿人手中。而為首的,正是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人們常常叫他端王。

1898年,端王已經42歲了,他跟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同是道光皇帝的孫子之一,也都屬於“載”字輩,是比光緒大了十幾歲的堂兄。“端”的封號不是因為他老端著。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正是帝後兩黨爭鬥最激烈的時刻,而慈禧借著六十大壽大封了一批皇族親貴,載漪就是這時候被晉升為郡王的。慈禧本來是要封他為“瑞郡王”,擬旨的大臣卻將“瑞”字錯寫為“端”。而聖旨最大的特色就是錯了也只能當成對的,於是他從此就只好在那裏“端”著了。

作為王公子弟,天生的貴族,端王從小就不愛讀書,卻對舞槍弄棒、打打殺殺很有興趣。1894年,端王召集一夥八旗子弟,給他們裝備新式武器,組建了一支在京城的八旗洋槍隊——武勝新隊,向慈禧報告說要率領武勝新隊上戰場殺敵。當然,敵是沒有辦法去殺的,但這支八旗洋槍隊從此就掌握在他的手裏。

王爺身份,再加上有軍隊在手,載漪的身邊逐漸圍攏了一批朝廷的“高幹子弟”,滿族親貴中的“少壯派”。據不完全統計,他們是:貝勒(皇室爵位第三級)載濂、輔國公(皇室爵位第六級)載瀾——這兩位是端王的親兄弟;另外還有莊親王載勛、貝勒載瀅——這兩位是端王的堂兄弟;以及怡親王溥靜、貝子(皇室爵位第四級)溥倫——這兩位是端王的堂侄子。真是親不親,一家人啊。

而這些人又是許多人巴結的對象,他們的周圍又“團結”著很多的權貴大臣,比如軍機大臣剛毅、禮部尚書啟秀、承恩公崇綺、大學士徐桐等人。這裏需要特別介紹一下的是剛毅。

剛毅是鑲藍旗人,出身並不是特別顯耀,他從小更不愛讀書,基本屬於掃盲對象,但他也是八旗子弟,對朝廷來說血統純正,可以不經科舉而直接當官。剛毅大人就是從最開始在公安部辦公室打雜(刑部筆帖式)幹起,一路升為雲南布政使、山西等地巡撫,直至成為刑部尚書、軍機大臣。據說曾經有篇狀子,狀子裏寫道:“我挑了一擔大糞,走到村口歇一歇。”剛毅大人念道:“我挑了一擔大糞,走到村口喝一喝!”

從端王到親貴,從親貴到權貴,這些人不是王爺,就是大臣,不是把持六部,就是入主軍機,大家擠在一起開會,級別沒有最高,只有更高,朝廷裏最有權勢的政治小集團形成了。由於這夥人是以端王載漪為核心的,因此史稱“端王集團”。

相信大家還記得1898年9月21日慈禧痛罵光緒、終止變法的那個晚上吧,當時端王集團的核心成員大部分都在座,正當慈禧罵得起勁時,剛毅同志就不失時機地再對光緒捅上一刀:“太後,我之前也是勸過皇上的啊,可是皇上不但不聽,還反過來罵我啊!”(“微臣屢次苦諫,然屢遭譴斥”)

剛毅的落井下石是很陰毒的,因為他對光緒的態度裏就隱藏著端王集團的驚世政治陰謀——反對當朝皇帝,尋找機會廢掉變法失敗的光緒皇帝,再立新君!

應該說,自古以來,皇帝寶座就是無時無刻不被人覬覦著,所以,端王集團有廢立陰謀其實也並不奇怪。對於端王集團來說,大家都已經是王爺親貴了,還有什麽情況是可以讓權力更大的?那就只有讓本集團的人成為皇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