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黨爭的開始:端王集團的驚世廢立陰謀(第4/7頁)

這就是慈禧為掌控皇權而進行的“頂層設計”,而光緒的性格也是能夠讓慈禧滿意的:經過從小嚴格的洗腦教育,光緒始終逃不出慈禧的手掌心。

事實上對於慈禧來說,廢掉光緒還不是她最要考慮的內容,她最要考慮的是廢掉光緒之後誰來取代。如果端王集團推出的這個人選還比較理想的話,慈禧也不會太在意,但事實卻不是這樣。

溥儁已經14歲了,不說不可能再像光緒那樣可以從小進行洗腦教育,且說他一旦成為皇帝就即將成年親政,再加上端王這麽一個厲害的老爸,老爸背後這麽一個厲害的權勢集團,一旦溥儁當上皇帝了,他們父子聯手,權勢集團抱團,就再也沒有慈禧什麽事了——甚至只怕生命安全都無法保障!

好吧,就算相信溥儁成為新皇帝後,端王集團還能夠對慈禧保持忠心——即便如此,慈禧也不可能支持端王集團的廢立計劃。

因為如此一來,她又不能“臨朝訓政”了。

溥儁是比光緒小一輩的人物,從輩分上說,他又是慈禧的孫子輩人物,如果讓溥儁成為新皇帝,那麽慈禧又將面臨當年同治去世後的難題:她要榮升為皇祖母,只能退休!

事實就是這樣了:廢掉光緒再立新君只是在表面上顧及了慈禧的感受,實際上卻沒有“真正為慈禧去想”。在這個皇宮裏,再也沒有比載湉做皇帝更符合慈禧的利益了,而廢立打破了這麽多年慈禧苦心維持的掌控皇權的模式,也損害了慈禧最看重的一件事情——權力安全。

光緒雖然在戊戌變法時不聽話,有參與“圍園殺後”的嫌疑也令人可恨,但總體來說,他的表現還是令慈禧“滿意”的,圈禁他,自己出來“臨朝訓政”,就是對這件事情的處理。慈禧仍然大權在握,光緒又翻不起什麽大浪,在這樣的情況下,慈禧又怎會憑空去折騰,給自己制造一份新的威脅?

也就是說,光緒縱使有千般不好,他也是個完美的道具,溥儁縱使有萬般之好,卻很可能不受控制——所謂“理想之君”,就是能保障慈禧的權力安全的“理想”人選,而不是“誰更能治理好這個國家”。慈禧不支持端王集團搞廢立,並不是因為慈禧反對搞陰謀,而是因為這個陰謀對她沒什麽好處。

詭異的一幕出現了:在1898年9月21日終止變法之時,慈禧既要說光緒有錯,但不能真正說明到底犯了什麽錯。慈禧能夠剝奪光緒皇權的途徑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坐實光緒有參與“圍園殺後”的陰謀,違背王朝“孝”的根本。這偏偏又是慈禧不能說的,說了就要防備端王集團的人趁機起哄廢掉光緒(剛毅已經露出苗頭了)。慈禧只能破口大罵光緒“壞了祖宗家法”,這就是老太太說不出來的苦啊:她罵光緒,也是為了“保護”光緒,她既要奪走光緒的皇權,又要想方設法保住光緒的皇位。

天下,乃我一家之天下,一人之天下,只能任我折騰、蹂躪,而不能由你們任何人,有任何非分之想!

這就是專制王朝政客的邏輯,政治理想是不重要的,個人情感也是不重要的,榮與辱,愛和恨,全都不重要,它們都得服從手中的權力。在得知“圍園殺後”的那一刹那,慈禧對光緒是恨得咬牙切齒的,可是恨又如何?慈禧知道,她離不開光緒,不僅離不開,由於光緒已經栽了一個大跟頭,今後更不會有人待見他,還要更加注意保護他的皇位,也要注意保護他的生命安全。只要她還有一口氣在,就必須保障光緒安全地活著,光緒也必須安分地做傀儡皇上——因為他已經命中注定是一個道具。

在圈禁光緒的同時,慈禧向瀛台派出了幾十名心腹太監,日夜監視光緒,過去很多的書常常認為這是慈禧防備光緒“再生異心”,事實上對於慈禧來說,她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目的:防備光緒一時想不開而自殺。

對於一個曾經巴不得他快死的人,冷靜下來之後卻要體貼入微地派人照看他“不死”——這是多麽亦真亦幻的生活啊。

好吧,現在我們知道了,恰恰是從慈禧“臨朝訓政”的權力安全角度出發,她就不可能廢掉跟她捆綁在同一戰車上的光緒,慈禧其實並不是天然地和光緒過不去,她其實也曾經指望過光緒能夠在她的權威下“變法”成功,實現大清富強和她繼續掌權兩方面的皆大歡喜。然而她卻失望地發現沒等到大清富強,自己的大權卻差點丟掉了。於是乎老人家轉而去聯合光緒在變法中得罪了的現有官僚集團(特別是端王集團這些滿族親貴),終止了變法,端王集團就是慈禧實現臨朝訓政的最重要的政治盟友,不過,不是成為了盟友對於雙方來說就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