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之亂的終極啟示(第2/12頁)

到了秦帝國時期,秦始皇雖然在國內搞過思想封鎖,但他從來沒有鎖過國門,更不會限制海上來往,雖然動機有點不純(想尋找長生不老之法),但他對大洋總是充滿著無盡的好奇與向往,除了派徐福出海,他還不辭勞苦地幾次從鹹陽來到大海邊。在他遠眺大海的地方,後世留下了“秦皇島”這個名字,估計這哥兒們只是因為他那份工作不好請假,要不然他早駕起一葉扁舟沖出去了。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公元166年(延熹九年),西方的羅馬帝國派使節來到了大漢。這是史料中有明確記載的東西方海上交流的開始,從此以後,地球兩端的交流逐漸頻繁。繼陸地上的“絲綢之路”之後,“海上絲綢之路”也在大漢出現。在後來的工業文明席卷全球之前,中華民族也曾有一次將先進的農業文明全球化的過程,絲綢、瓷器、茶葉,包括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都是通過這兩條陸海“絲綢之路”傳給西方。

到了唐朝,包容、開放的宏偉氣象讓東西方之間的交流達到了第一個高潮,兩條“絲綢之路”更加熱鬧非凡。這是一種雙向的交流和傳播,因為大唐並不拒絕任何的外來事物,而在這些“外來事物”中,有一種被大唐的人們稱為“景教”的、經中亞的波斯傳進來的西方宗教——基督教的一支聶斯托裏派。這是它第一次來到了中國大地。

大唐之後的兩宋,在東西方的交流方面又達到了另外一個高潮,特別是南宋,它雖然連北方的國土都不保,偏安一隅,但國家卻是極其開放的,在東西方經濟交流方面甚至還遠遠超過了大唐!由於開放,南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自由也最發達的經濟體,商稅收入也首次超過了農稅收入,而很大一部分財政收入就來自於溝通東西方的三大港口——廣州、泉州和明州(今寧波)。經濟自由也帶來了言論自由,大宋帝國是中世紀最為尊重人權與最講究言論自由的國家,皇帝不能以任何言論罪迫害讀書人,文官經常在金鑾殿上公開對皇帝說“不”,其實包大人能出現在大宋也是有這方面原因的。

而真正使東西方交流和國家的開放達到頂峰的,是一個我們意想不到的朝代——元。

作為不種地的遊牧民族,蒙古人只能以物品交換才能生存,於是這是一個天然重視商業和交換的民族,不僅是在陸上,也在海上。在元以前,南方的漕米一直就是通過京杭大運河運往北方的,而元朝把河運改成了海運,因為他們的水師在從海上南下征伐南宋的過程中,早就熟練掌握了從江南到北方的運輸航線。後來,元朝派往中亞的商隊被刺殺了,於是蒙古人發起了西征,一直打到中亞,當時中亞的很多國家都試圖“閉關鎖國”,但蒙古人的鐵騎踏開了他們的國門——你必須和我們進行物品交換,必須“通商”!

在短短的時間裏,大元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不止是疆域遼闊,更是貿易發達,大元帝國就像是一個處於地球中心的磁鐵,將全世界的財富和貿易都源源不斷地被吸引到這裏,波斯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等都在大元帝國的版圖裏和平共處。泉州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而在另一大港口城市廣州,僅僅是來這裏做生意的阿拉伯人就已經超過了12萬!

公元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一個叫馬可・波羅的意大利人也慕名來到了元帝國,他原本只是想來這裏走走看看的,沒想到一來到大元就深深喜歡上了這個國家,在這裏整整生活了17年,給後世留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他描寫的東方的元帝國為“天下最繁華之所”,以至於後來歐洲王室舉辦化裝舞會,參加者不約而同地裝扮成中國人,以顯示自己別樣的高貴,而只有身份高貴的王公貴族才有資格穿上一件來自中國的絲綢,其他人只有站在一旁觀看的權利。

然而,在元的對外交流和國家開放都達到頂峰之後,一切都急轉直下,開始盛極而衰了,因為接下來,中國進入了一個“萬古如長夜”的朝代,一個有史以來最為黑暗的朝代,它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專制,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封閉,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僵化——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

作為史上唯一一位由赤貧起家的皇帝,朱元璋對專制有著無比的痛恨,但在痛恨的同時,這種專制也深深地融進了他的血液裏,他領導起義軍推翻了大元,卻又建立了另外一個更為專制而封閉的王朝——遠遠落伍於世界文明發展潮流。由於元朝的殘余勢力一部分逃往漠北,另一部分逃往了海上,為了鞏固專制王朝的政權,朱元璋一改千年以來重視開放與交流的傳統,開始真正的“閉關鎖國”。他幹了兩件事:一是修北面的長城,直到把修長城作為“祖訓”,他的子子孫孫都修了下去,將這條抵禦外敵但也隔絕外商的城墻一直修了將近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