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之亂的終極啟示(第3/12頁)

另外一個,就是——禁海。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朱元璋正式發布禁海令,這個禁海令後來被總結為“寸板不許下海”(“禁濱海民不得私出海,片帆寸板不許下海”)。延續了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自此斷絕,雖然繼任的朱棣曾經派鄭和率領巨船下西洋,但朱棣的目的可不是為了繼續發展海上貿易,要麽是為了尋找他的政敵建文帝,要麽就是為他篡奪而來的政權搞搞形象工程——威福四海,胸懷遠人。如果是為了通商,開辟航線,發展貿易,是不需要這麽大的船的,而“鄭和之後,再無鄭和”(梁啟超語)。明朝的歷代皇帝都徹底停止了遠航,朝廷甚至連對造船都規定了尺寸:誰要是造出超過尺寸的大船,誰就是犯罪!

東西方的陸上貿易橫亙著一條延綿萬裏的明長城,海上貿易則徹底停止,大明對外面的世界渾然不知。世界的文明潮流正在醞釀著農業向手工業、工商業最終向工業演變,管理國家的手段也正在從土地管制向通過貿易管制、金融管制最終向市場管制推進。本來通過漢、唐、宋、元的不斷發展和積累,中國是處於這個潮流尖端的。而明朝的封閉自守生生斬斷了中國再次領先世界文明的可能性,讓這一切都成為了永遠的泡影,再加上“橫空出世”的八股文,大明朝自始至終通過土地管制和思想禁錮來管理國家。中華民族從此與外界徹底隔絕,再也沒有什麽像樣的創造發明出現,丟掉了過去那一千多年形成的進取、包容、開放、血性的“海洋性格”,退化為以明為起點的封閉、內斂、內鬥、懦弱的“小農性格”,而對外面的世界渾然不知的每一個中國人都還生活在“天朝上國”的美夢裏。

然而,被大明拋在一邊的西方人自然還是想繼續“發財”的,還是會想盡一切辦法重新打進這個巨大的市場,“貿易全球化”的潮流不可抵擋。此時,基督教已經成為了西方世界最強勢的宗教,可大明在禁海時順便也把基督教的傳播之路給切斷了,於是乎,“傳教先行”,通過“傳教”來撬動這個越來越封閉的東方大國不僅是基督教自身傳播的需要,更是後來西方列強政府的“共識”。

1506年(正德元年),一個叫方濟各・沙勿略的人出生在西班牙,為了在全世界更好地推廣基督教,沙勿略後來參與創建了一個後來很重要的組織——耶穌會。1540年(嘉靖十九年),35歲的沙勿略奉命前往人口眾多的東方傳教。

在向東方遠航的途中,沙勿略認識了一個日本人,此時的日本也是比較悲催的,由於大明禁海,一直以中華為師的日本也跟著禁海,一直禁到了後來的明治維新。而這個大膽的日本人估計是收了沙勿略的錢,帶著沙勿略一起潛回了日本,沙勿略由此成為第一個踏上日本國土的基督教傳教士。但是,他在發展日本教民時遇到了一個重大的問題。

“你們的教義這麽好,但為什麽我們的老師——中國人不知道?”日本人總是看著那十字架向沙勿略發問。

於是,沙勿略認識到:日本等國都深受中國的影響,“東方基督化”的首要問題,是“中國基督化”,沙勿略最終下定了到大明傳教的決心。

這個決心是很不容易下的,因為頒布禁海令的大明禁止除官方正式派遣的使節之外的一切海外人士進入,沙勿略並不死心地乘船抵達了距廣州30海裏的上川島(今屬廣東省台山市),這裏是當時的葡萄牙商人走私的據點,人跡罕至、野獸出沒。沙勿略在島上制訂了秘密潛入大明的計劃。然而,他的計劃還沒有來得及實行,當年就在島上染上重病去世,享年46歲。他後來被羅馬教廷封聖,稱為“聖方濟各”。

在沙勿略去世的這一年,有個叫瑪提歐・利奇的意大利人出生了,他後來也成為了耶穌會的一員,同樣接受了到東方傳教的使命,有了沙勿略的經驗,瑪提歐・利奇深知前往大明傳教不容易。1580年(萬歷八年),瑪提歐・利奇先前往葡萄牙人另外一個走私據點——澳門,學習漢語,為潛入大明做更好的準備。他給自己起了一個中文名字——利瑪竇。

經過3年的努力學習,1583年,利瑪竇終於從澳門進入了廣東,他對大明官員自稱來自“天竺”(即今天的南亞大陸)。利瑪竇發現中國社會的官方正統思想是儒家,於是,他脫下了教袍,穿上了明士大夫的裝束,說著一口帶口音的漢語(“華語儒服”),抓住了儒家最敬“上天”的特點,先是用“天主”來翻譯基督教中的“God”(唯一真神)——以至於利瑪竇傳播的基督教在後來也被稱作“天主教”。

很顯然,這種有意迎合儒家思想的方式是很有利於傳教的,而隨著傳教的進行,利瑪竇逐漸發現用科學和文藝才是迅速開啟傳教之門的好方法,因為被鉗制在八股文中的士大夫既缺失精神上的信仰,又需要物質上的征服。利瑪竇開始學習和閱讀更多的中華文藝經典,他從《詩經》和《尚書》中發現了“上帝”這個名詞,於是,現學現用又拿來重新翻譯,從此,英語中的“God”等於中文中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