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乃木希典的破局:失敗中的艱難戰術創新(第6/8頁)

重新突擊的日軍正是受到了雷擊炮的雷擊。而他們的厄運並沒有結束,雷擊炮的出現給俄軍帶來了一個創造發明的小高峰。他們又發明了“步槍齊射裝置”,這是把幾條步槍安在一個特制的座架上,一名俄軍士兵就可以同時控制幾條步槍,西線不是缺馬克沁重機槍嗎?他們又發明了“半自動”的馬克沁重機槍!

乃木希典對這一切目瞪口呆,對面的康得拉欽科實在是一個可怕的人,自己好不容易搞戰術創新有了正攻法,他卻搞武器創新有了雷擊炮。結束吧,趕緊結束吧,再這樣下去,說不定連“原子彈”都要被他創新出來了!

9月22日,在發起總攻4天之後,乃木希典匆忙結束了這一次總攻,雖然很狼狽,但陣亡人數下降到了1000人以下,傷亡總計約5000人,與第一次總攻相比大大減少。同時,除了這個戰鬥結果,戰鬥過程本身也已經證明了正攻法極為有效,要不是康得拉欽科天才般地緊急發明了作為克星的創新武器,203高地都有可能一舉被拿下!

乃木希典已經不用為包抄戰術失靈而苦惱了,因為他已經找到了那個破局的方法,這就是挖坑,就是敵我間的“你挖我也挖”。繞了一圈,結果卻是一個連小孩子都懂的道理。事實正是如此,繪事後素,過程艱辛得令人崩潰,結果卻簡單到令人震撼,原來所有的戰略、戰術、道理都是簡單的,它原本就存在於人的內心之中,但獲得它的過程不僅是艱難的,而且是孤獨的。

乃木希典並不知道,正是由於他在這次戰鬥中使用了正攻法,展現了它在對付敵軍強火力陣地方面的簡單、實用和有效,又被“觀戰”的歐洲強國武官記下,成為了他們研究的素材。在之後的一戰甚至是二戰的戰場,這種被正式命名為“塹壕戰”或者“平行圍困”的戰法反過來被西方各國推崇,成為世界各國陸軍最經典的戰法。一支軍隊開到某個戰場,首先不是讓士兵們去沖鋒,而是拿出鋤頭鐵鍬拼命挖“Z”字形坑道,挖坑的長度可達數十公裏,雙方都以坑道為前進基地,都伏在坑裏對射和對轟,有的軍隊甚至把軍營都搬到了坑裏,士兵們在坑裏面住上半年,出來以後灰頭土臉的誰也不認識誰了,可見這種戰法受到各國推崇的程度。從事實來說,乃木希典並不是歷史上第一個挖這種坑道、發明這種戰法的人,但他應該是當熱兵器突飛猛進地發展出大炮和機關槍之後,又把這種古老戰法翻出來的第一人。正是由於他的采用,才使這個戰法受各國推崇,才讓中華帝國古老的坑道戰走向世界,風靡世界。看來把這種坑道命名為“乃木Z”也是並不為過的,“乃木Z”就是這樣在戰術創新中誕生的!

對於接下來的第三次總攻,乃木希典已經有了更強的信心,其實對於康得拉欽科的新式武器,他也不必羨慕,因為睦仁即將給他配備一種大炮,一種令人恐懼的大炮。

乃木希典第三次總攻又失敗

在第一次總攻中,乃木希典推出了所有口徑的大炮,除了要對東北三堡進行狂轟濫炸,乃木希典更是對東北三堡的堅固程度進行測試:什麽口徑以上的大炮才能對堡壘形成有效火力。這個測試最後發現,一般中小口徑的速射炮對堡壘根本無法形成打擊,無論炮火多麽密集,堡壘的水泥墻壁總是比較完好,堡壘既沒有被穿透,又沒有坍塌,可見土木工程師們對於防線確實是用心建造,而即使是第三軍最大口徑的重炮,也頂多能把地表部分炸掉,無法完全摧毀堡壘。

這讓乃木希典意識到,相比於追求炮擊的密度,更要追求炮擊的強度,要給予東北三堡最有力的打擊,打一炮就要有打一炮的作用,這就需要更大口徑的重炮。隨著正攻法通過了實戰檢驗,這個需求就變得更加迫切。乃木希典相信,只要能夠首先大部分摧毀東北三堡,讓俄軍也暴露在火力之下,加上接近的坑道作為前進基地,東北三堡一定能夠被拿下!

乃木希典的要求傳回了大本營,睦仁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先在東京的海邊搞搞拆遷。

多年以來,在東京灣等重要城市的海防地帶,矗立著一種被日本人稱為國寶的巨無霸大炮,由於它是由大阪炮兵工廠生產的,又被稱為“大阪寶貝”。這個寶貝的特點就是炮口口徑極大,竟然達到了在陸炮中驚人的280毫米,炮管與炮座總重量超過2.5萬公斤,每枚炮彈的重量就超過200公斤,裝彈時需要使用機械吊臂將炮彈壓入膛中,炮彈發射出去後會在空中產生火車鳴笛般的呼嘯聲,由此它又被稱為“火車彈”。炮手發射時必須準備塞耳的棉花球,不然敵軍沒死自己先聾了,最大射程為7000多米(14裏多地),兼具平射和曲射功能(俯仰角:-5度~65度),並且炮身能在炮座上自由旋轉,達到360度無死角射界,炮彈落地後能夠把方圓300米之內的東西給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