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乃木希典的破局:失敗中的艱難戰術創新(第4/8頁)

不過,令乃木希典沒有想到的是,當宣布接下來將使用正攻法時,卻遭到了眾將和參謀們的反對。總體來說,反對的意見有三點。

首先,挖坑不利於速戰速決。

其次,大家放下槍,去挖坑,這有違日軍崇尚進攻的天性。第一次總攻雖然失敗了,傷亡慘重,但沒有人覺得這件事情有多嚴重,這對日軍來說是很平常的事情。接下來要做的不是改變戰法,而是先休息休息,找個日子再去強攻,直到攻下為止。

最後,退一萬步來說,正攻法雖然看上去可行,但戰術並不是理論上可行就行的,還需要得到實際中的檢驗。大戰在即,這樣風險太大。

看來要想打破權威去進行創新果然是阻力重重的,在軍官們一片反對聲中,他們突然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乃木希典一直端坐在那裏,一直沉默但和氣地聽著大家講話。平時的乃木希典很有儒將的特色,一般很少發火,對部下十分隨和,絕不會像有的悍將那樣拍著桌子說理解也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像這種沒素質的事情乃木希典是不會幹的。

等大家都充分表達完反對意見後,一直沒有開口的乃木希典站起身來說了一句話:諸位,正攻法的完成務求完美細致!

然後呢?沒有然後了,乃木希典宣布會議到此結束。大家明白了:原來在這位老兄那裏,正攻法已經形成了命令!

乃木希典既然決定要挖坑,自然也不可能只在一個地方挖,全軍幾萬人出動,挖坑工作是選取在東北線和西線同時進行的,旅順屬於海邊丘陵地帶,土層下面大多是堅硬的巖石,特別是東北三堡這一帶巖石層更是無比堅厚,士兵們日夜不停地作業,所有人挖得滿手是血,指甲脫落,坑道才一米一米地往前推進。

但這並不是最大的困難,最大的困難是隨著坑道的推進,如何在俄軍眼皮子底下做好隱蔽。不過這倒難不倒日軍,因為他們本來就是精通隱蔽之術的專家,就算是在人群中他們也能比別人注意到更多細節。在日軍的打造下,挖出的這些坑道堪稱精品。

從坑道的起點開始,每向前挖一部分,都要蓋上厚厚的木板,木板上蓋著泥土、秸稈,或者用裝滿沙土的麻袋偽裝成的小山包,就連麻袋的顏色也是跟四周地面的顏色是一樣的,進入坑道的人一律只能穿土黃色軍服。為了解決反光的問題,所有的金屬物品如眼鏡、手表、鋼筆等等一律禁止帶入坑道,連士兵的刺刀都要用黃布包起來,晚上挖坑時更是實施嚴格的燈火管制,挖累了點個煙頭都是被嚴格禁止的。與此同時,雖然只是為作戰挖條臨時用的坑,但坑道裏就像軍營一樣保持著幹凈整潔,井然有序,通信兵還在坑道裏全程鋪設電話線,直通乃木希典的司令部。

就這樣,地底下的日軍白天挖,晚上挖,遠處堡壘的俄軍總覺得眼前的景象似乎有哪裏不對勁,但又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朝土層上用機槍掃射,打打炮,求個心理安慰,也排遣一下無聊,卻萬萬沒有想到日軍正在地底下朝他們一步步接近!

乃木希典的正攻法得到實戰檢驗

9月中旬,在開挖半個月之後,乃木希典接到報告:由於西線地下的土質更好挖,這裏的推進更為迅速,已經推進到了距離俄軍堡壘200~50米之間。這已經是接近的極限,不能再往前挖了,再挖就要暴露了。

既然西線的進展比較理想,乃木希典決定就在這裏發起一次中小規模的攻擊,既把握住西線挖坑作業帶來的戰機,也檢驗一下正攻法到底可不可行,如果可行,那麽就繼續在強大的東北線推廣使用。

9月19日,第二次總攻發起!乃木希典命令由第十一師團在東北線進行牽制,第一師團和第九師團使用正攻法主攻西線!

進攻西線自然也是先取制高點,西線這裏的制高點比望台炮台還要高,因此也是整個陸路防線中的最高點,俄軍幹脆叫它“高山”,軍事標高206米。但是在幾個月後,乃木希典的第三軍測得的高度將變成203米——也就是說,當第三軍在幾個月後最終攻下它時,它的山頭將被整整削去一截,成為後來名揚世界的“203高地”。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提前采用這一個稱呼。

第一師團出發了,戰前已經把坑道挖到了距離203高地僅僅50多米,準備發起突擊的士兵就全部進入坑道,像出窩的老鼠一樣迅捷安靜地跑步前進,在接近陣地時,突然躍出發起閃電突擊!面對地底下這群突然冒出來的日軍,俄軍一時來不及反應,而大炮已經很難射擊到這樣近的目標,西線不比東北線,這裏就缺少重機槍。緊急時分,俄軍只好站在山頂扔巨石滾木。哼,我就不信砸不死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