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乃木希典的破局:失敗中的艱難戰術創新(第5/8頁)

對於日軍來說,不用挨炮火和擋機槍子彈,挨點巨石滾木砸這簡直是貴賓級待遇,第一師團的士兵從未享受過這樣的待遇,感覺也意外,心情很激動,士氣很高,不出意外的話,203高地將很可能被拿下,而對於日軍來說,如果不出意外,那簡直就是太意外了。

這次的意外是康得拉欽科。

開戰以來,康得拉欽科總是風雨無阻、馬不停蹄地奔波在前線,哪裏情況緊急,他就必然會出現在哪裏。康得拉欽科很清楚,乃木希典是一個極為厲害的對手,俄軍的堡壘雖然強悍,但也有防禦面過大、防線過長的缺點,康得拉欽科首先必須判斷出乃木希典的主攻方向,否則一旦被乃木希典鉆了空子,缺口是容易被打開的!

在接到西線戰況的報告後,康得拉欽科迅速判斷出,乃木希典這次的主攻方向就是西線,於是他緊急趕到了203高地督戰,嚴令俄軍必須死守,同時調集預備隊增援203高地。在康得拉欽科強有力的指揮之下,第一師團從坑道裏發起的多次進攻都一一被擊退,不得不返回陣地,準備休整再發動更大規模的突擊,反正有那條坑道在,什麽時候再給俄軍來一次突擊都行。

休整之後,新的突擊又發起了,老辦法,還是以坑道作為前進基地,在接近俄軍陣地後跳出坑去發起突擊。而這次,日軍的上方突然又紛紛落下了炮彈,貴賓級待遇就此結束。

這是怎麽回事?眾所周知,大炮有兩個難題,首先自然是太遠的距離無法炸到,而其次就是太近的距離同樣無法炸到,人家離你只有百十米遠了,你一炮過去,在兩三裏地外開花,那只能浪費炮彈,所以大炮的射程是一個區間,那麽康得拉欽科又是如何神奇地炮擊到近距離的呢?

答案是:創造發明,緊急的創造發明。

康得拉欽科不愧為乃木希典的克星,就在督戰和指揮的同時,他已經發現乃木希典改變了戰法,並基本摸清了正攻法的門路,由此得出結論:203高地缺少的其實並不是兵力,也不是武器,而是有效武器。有效武器首先是馬克沁重機槍,但它們首先保障了東北三堡,而乃木希典已經同時派出了一個師團強攻東北三堡,很難調派那裏的重機槍支援203高地。

和許多軍功派的俄軍將領一樣,康得拉欽科也有一個很好的習慣:愛開會。這種會議是讓每一個普通士兵都來參加的軍事民主會,哪怕是一個最普通的士兵靈機一動的想法都會被大家熱烈討論,到最後會用一些奇思妙招甚至有些“邪門”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正是通過這種集思廣益,康得拉欽科神奇地改變了大炮的射程!

為了對付乃木希典的正攻法,首先有士兵想到了懸浮於海中的巨形水雷,這種水雷的直徑能夠達到2米左右,爆炸力驚人,使用起來也方便,只是它原本是受到軍艦撞擊後再爆炸的,在海上作為防備敵艦偷襲之用。現在可以把這種水雷運到山上來,把引信拔去,安上導火索,在山頂點燃導火索之後推下山去,“水雷戰車”就能呼啦啦地滾向日軍,比大炮的威力小不了多少。

但這也很容易被日軍躲過去。然後又有人從改裝水雷中得到了靈感:既然水雷可以改裝,那麽水雷發射器是否也可以改裝呢?這種發射器也是原本只用於海軍,它的管壁很短,射角大,初速低,射程近,在布雷時發射圓球形的水雷入海,如果把水雷發射器和水雷都搬到陸地上,說不定可以當射程近的大炮使用!

有了這個想法,大家就朝著這個方向進一步討論和研究,最後發現需要改裝的並不是水雷發射器,而是作為“炮彈”的水雷。水雷原本是圓球形的,一是方便於懸浮在海中,二是增加與敵艦的受撞面。如果要把它作為陸地上的“炮彈”,自然就必須讓它朝著一般陸戰炮彈加以改造以完成爆破,但又必須讓它兼具水雷的特點以適用於原來的發射原理,總之,是要在兩者中取個平衡。

在俄軍機械師的緊急趕制下,一種長圓形的炮彈出爐了,它由尖錐形的“大腦袋”彈頭拖著一個起穩定飛行作用的長長尾翼,由於炮彈比炮管還要長,改變了之前的火炮基本從炮尾裝彈的模式,而需要從炮口裝彈,將“大腦袋”露出炮管一截在外,以超過45度的大仰角發射,相當於是將炮彈“拋”到半空中,經過一條大曲度的拋物線後落下,直線射程就變為理想的50~400米,完全夠得上炸到近距離的日軍。

隨著俄軍把這種脫胎於水雷的新式武器稱作“雷擊炮”,世界上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誕生了。它的出現,是在戰場上“不求最好,只求能解決問題”的簡單實用智慧的結晶,一舉解決了火炮自發明以來,無法實現超近距離射擊這個極大的難題。它不一定能夠受到炮兵的青睞,卻絕對是步兵的最愛,除了能近距離殲敵,還因為它的射角大,發射時所產生的後坐力可以經由座板直接傳到地面,不需要安裝笨重的後坐裝置,十分便於攜帶,特別是在山地作戰中,發現接近之地可能有隱蔽目標時,擺在地上裝上炮彈就可以轟,實在是近距離支援步兵的一種有效火力。直至今天,我們還能在很多影視劇中見到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