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睦仁的戰略:從方向上打敗俄國(第3/10頁)

在從這些人中獲得大量情報之後,明石元二郎認為他已經有成為一種人的資格了,那就是“俄國革命領袖”,原來這家夥真的是以100萬日元為啟動資金,把“革命”當作一場事業的。接下來,他要致力於推動俄國各革命黨派之間團結!在這位“革命領袖”看來,俄國國內的革命派很不團結,是阻礙革命運動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所以必須組成聯盟共同革命。他先是結交了芬蘭的革命領袖(當時芬蘭為沙俄的屬地),通過這位革命領袖的斡旋,1905年4月,終於把俄國國內十幾個革命派別的領導人都招呼到了瑞士日內瓦,大家坐到一起開會。不管這些人起不起眼,政黨勢力有多強,明石元二郎事先對他們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在會上打出了他的口號:“要錢給錢,要槍給槍,但你們必須團結!”

在這次聯盟大會上,明石元二郎見到了一個當時並不引人注意的人物——列寧。看來列寧也是來尋求幫助的,但日俄在作戰,對於要接受一個日本人的援助,列寧表示這是背叛祖國,他不能接受。明石元二郎立即反駁道:“你本為韃靼人(據說列寧的母系具有蒙古血統),推翻有民族監獄之稱的沙皇統治才是最大的愛國!”接下來,根據有關史料的記載,列寧應該是很快離開了會場,並沒有認明石元二郎為他革命事業的“金主”。

明石元二郎在日記中記錄了這次短暫的會面,“列寧走到我的身旁小聲說:‘你抽的是相當好的香煙……。’其實我並不認為我抽的是好煙,後來我意識到:一個勞苦大眾的領袖,即使對一支香煙也不能不密切加以注意。”後來明石元二郎斷言:將來能完成俄國革命大業的,必定是這個才三十多歲頭發就掉得差不多的列寧同志。

列寧或許有顧慮,而其他一些革命派別的領導人就不一樣了,對於資金和武器,他們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位“革命領袖”明石元二郎指出的確實是一針見血,他們深信沙皇及其殘暴腐敗的政府是“掠奪俄國、將俄國據為私有、陷俄國人民於苦海的惡魔”,與沙皇政府作戰的日本恰恰是他們的盟友。

而作為革命運動的先驅,列寧本人和他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中去。1905年5月1日,俄國開始出現幾十萬工人總罷工,他們喊著“我要面包”的口號,和政府的軍警對峙,還出現了一個著名的工人階級的組織——蘇維埃。俄國國內多地遍插紅旗,幾乎要變成一片紅色的海洋。與此同時,接受了布爾什維克黨批評教育的許多士兵拒絕開赴前線,即使上了前線的也把“打倒沙皇”的口號帶入了軍隊,波羅的海艦隊一出航,有人就開始散布流言,說聯合艦隊會在半路伏擊,於是艦上官兵一路疑神疑鬼,轟掉不少國家的漁船。現在看來,羅長官也確實不容易,當波羅的海艦隊全軍覆滅的消息傳來,列寧繼續在輿論上炮轟沙皇政府,寫了一篇名叫《覆滅》的文章:“我們面臨的不僅是軍事失敗,而且是專制制度在軍事上的徹底崩潰!”

與此同時,在沙俄的各個屬地(芬蘭、波蘭、高加索地區等)其他革命派也紛紛趁機生事,要求脫離俄國“獨立”。在波蘭,大規模的暴動發生,哥薩克騎兵出動鎮壓,造成了2000多人的傷亡;在芬蘭,俄國的官員不斷遭到暗殺,俄國籍的官員都不敢說自己是俄國人。

後院四處起火,再加上前線戰事不利,波羅的海艦隊覆滅,已經無法“兩線作戰”,動搖了俄國進行持久戰的決心。尼古拉二世明白了,原來在那些需要持久戰的國家裏,最關鍵的往往不是國民能不能持久戰,而是政府能不能獲得人民的支持去領導持久戰,俄國廣大的領土和強大的人力物力並不無條件屬於沙皇政府,如果他的政府脫離人民的話。

明石元二郎的目的達到了,他讓這100萬日元發生了巨大的殺傷力,也用到了它的最後一元錢,就在他離開歐洲返回日本時,他用最後一筆錢購買的一船武器還在試圖經公海轉運後進入俄國,看來明石元二郎並非俄國真正的“革命領袖”,但自從有了他,俄國的革命達到了一個高潮!後來,了解內情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感嘆:明石元二郎把相當於大山巖手下二十萬精銳之師所幹的事,一個人全幹了,他是本世紀最可怕的一個人物!

尼古拉二世終於動搖了持久戰的意志,接下來還有一個可怕的日本人,憑著一張嘴最終將尼古拉二世拉到談判桌前,這個人就是遊說美國作為日本“好朋友”的金子堅太郎。

羅斯福調停,日俄《樸茨茅斯和約》簽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