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因豐饒而多難的土地(第3/4頁)

9月14日,挺進到瀋陽的冀東16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和蘇軍特使飛抵延安。楊家嶺會議室一夜燈光,映照政冶局兩個決議:成立以彭真為首的東北中央局,向各中央局發出關於配備100個團的幹部進入東北的指示。指示中重申:“目前我黨在東北的任務就是要迅速的、堅決的爭取東北,在東北發展我黨強大的力量。”①⑧5月17日。在延安主持工作的劉少奇致電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提出“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毛澤東立即回電,表示完全贊同。

5月19日。劉少奇代表中央起草了《關於日前任務和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和部署的指示》由“向南發展”到“向北發展”,完成這一舉足輕重的戰略轉移,共產黨人只用了40多天。

“英明”這個在辭典中被注釋為“卓越而明智”的詞,如今很少用了,幾乎看不到了。它不僅有“高大全”味道,還有點犯忌,刺激人。

但在本書故事發生的那個年代,對於共產黨人在窯洞、茅屋、甚至是權避一時的廟宇中,做出的那些大的和比較大的決策,你幾乎都可以不加思索就冠之以“英明”二字。

重慶先失一招

“八·一五”使蔣介石得以重溫“中國王”之夢。

他當然不會忘卻這片豐饒的黑土地,也不會忽略環繞著這只“雞頭”的幾個國家的姓名,並聯想到多爾袞和張作霖的發跡史,以及愈發被這片土地膨脹了野心的日本帝國。如今,這些是寫在小學地理、歷史課本上的。

可勝利來得太突然,他的400多萬大軍尷尬地窩在西南。其中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幾十萬精銳軍擺在中緬、中越邊境。那兒,正好是中國這只“公雞”尾巴下的那個地方。

蔣介石不得不和毛澤東嘮上一通“和平”,原因之一,就在這裏。

他需要用時間調整空間,填補日軍留下的真空。在東北,則是填補蘇軍撤退後的真空,進而隔斷中共與蘇共的聯系,南北夾擊,消滅中共。

希特勒在歐洲節節敗退時,坐在峨嵋山上的蔣介石。欣喜與寬慰中,一定會不無憂慮地注視到這樣一個事實:蘇聯紅軍所到之處,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德國東部,一個個都“赤化”成了共產黨國家。

輪到東北時,老謀深算的蔣介石,好像反倒大意了。

美英法蘇在歐洲百默契。美蘇在亞洲。在東北有交易。《雅爾塔協定》①⑨,人家隔著鍋台上了炕,他不讓上也不行。他認了。也是“舍不得孩子打不著狼”。於是,《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之換文》中就寫上一句:“蘇聯政府以東三省為中國之一部分,對中國在東三省之充份主權重申尊重,並對其領土與行政之完整重申承認。”②⑩於是,熊式輝就捧著“東北行營主任”大印,率領一班早已急不可待的大員,興沖沖地來接收東北了。

若說蔣介石不了解斯大林的個性,不曉得這個北方強鄰原來叫作“沙俄”或“帝俄”,那是太小瞧他了。可決心鏟除中國“共產邪惡”的蔣委員長,卻又幻想從異國“共產邪惡”手中接收東北。果能如此,中共千裏萬裏是奔誰去的呢?慣曾為我所用的蔣介石,何時如此看重一紙聲明呢?

而且,當熊式輝一幫大員碰得滿臉晦氣,蔣介石居然以為蘇軍所為只是軍方意見,不一定反映蘇聯政府的政策。

不管蔣介石怎麽想的,這位本來精於此道的政壇老手,算是走了一步臭棋。

待到品出個中三昧時,松花江畔已經雪花飄飄了。

在“八·一五”後的“闖關東熱”中,時間之寶貴、緊迫,別說兩個半月,兩天半也是非同小可的。

從“九·一八”到“八·一五”,從嚴令東北軍不得抵抗,到和中共打冤家,搶地盤,中國合法的統治者蔣介石,無論如何也算不上個光彩的角色。即便真能把共產黨“剿”光,或是“剿”出東北,往甚麽地方再走上2萬5千裏,在中華民族面前,又能算個甚麽英雄好漢呢?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熱點!

東北——熱點中的熱點!

注 釋

①關於第二次世界人戰死亡人數,各國統計數字不一樣,少在3000萬,多在6000萬。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給蘇聯的戰爭賠償為100億美元。

③廖蓋隆著:《全國解放戰爭簡史》,6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④《剿匪手木》,為蔣介石1933年編寫的講述進攻紅軍的小冊子。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將它重印發給國民黨軍官,並下達命令稱:“此次剿匪為人民幸福所系,務本以往抗戰之精神,遵照中正所訂《剿匪手本》,督勵所屬,努力進剿。迅速速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