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因豐饒而多難的土地(第4/4頁)

⑤王李平主編:《八·一五這一天》,435頁。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

⑥黑鈣土又稱黑土。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這種土壤腐殖質含量很高,礦物質養料也很豐富,為肥沃的土地之一。

⑦轉引自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東北近百年史講話》,79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⑧⑨⑩ ①① 同⑦,60,86,89,90頁。

①②中國人民政冶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24頁。

①③張田貿改編:《偽“滿洲國”始末》,21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①④即遼寧,吉休,黑龍江和熱河四省。

①⑤“遼瀋戰役”編輯辦公室著(1984年):(從進軍東北到全境解放》。見自“遼瀋戰役紀念館”。此文“不得翻印,不得摘抄”,憑記憶錄此,文字基本不會錯。

①⑥王振乾著:《東北挺進縱隊》,172頁。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①⑦引自中共中央給山東分局的電報。抄自中國人民解放軍档案館。本書凡標有“*”號的資料,均見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档案館。

①⑧瀋陽軍區政冶部研究室編(1985年):《瀋陽軍區歷史資料選編》,l頁。

①⑨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聯、美國和英國首腦在蘇聯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會議,簽訂了密約《雅爾塔協定》。主要內容是:在德國投降,歐戰結束後兩、三個月內,蘇聯對日宣戰。其條件為:(i)維持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2)蘇聯恢復在日俄戰爭期間被日本掠奪的權力:南庫頁島及附近島嶼歸還蘇聯;大連港國際化,蘇聯恢復租用旅順港;蘇中共同經台中長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等。

②⑩王德貴、徐學新、鄭曉亮編:《八·一五前後的中國政局》,476頁。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二、闖關東

老祖宗留下的辭典中,有句話叫“官逼民反”。其實,中國老百姓在走投無路之前,大抵不是反而是跑——“官逼民跑”。“公雞”狀的中國土地上的各族百姓,逢上天災戰禍,就像候鳥和魚類遷移、洄遊一樣,是各有屬於自己的路線和天地的。

山東、河北人心目中的樂土是關東,他們世世代代走的都是一條路:闖關東。

從秦未開始,逢戰亂,內地人就浪潮般擁向這裏。清兵入關奪得政權不久,就將關東劃為禁區,嚴禁關內人涉足。黑土地是“龍興之地”,“龍脈”不可犯,一切都得原封不動地保留著。加上不斷抽調八旗兵丁入關打仗,使面積占全國1/5的東北,人口只占全國的0.1%左右,平均每平方公裏還不到兩個人。

(客觀上,這倒像今天人類劃定的一些“自然風景保護區”。)但禁是禁不住的,人類求生的欲望比甚麽力量都強大。從康熙7年(1668年)正式封禁到嘉慶18年被迫開禁,闖關東的人流從未斷過,一浪高過一浪。

陸地關卡盤查,就從海上闖。官兵封鎖大路,就走小路,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條路。推車的,車上是一堆雜物和一個孩子,或是一個老人。挑擔的,一邊盛孩子,一邊盛東西。獨輪車軸瓦幹澀的噪音,在蒼天和大地間吱扭著。孩子不哭不鬧,神態木然得像飽經滄桑的百歲老人。老人白發染成土色,渾濁的目光凝視遠方,閃爍著童稚般的希冀。不斷有人倒下,以家庭為基礎的行進單位解體了,人們就自動組成新的群體,人們不說話,見面連個招呼也不打,連路邊的“死倒”也不屑一顧,甚至跪在剛隆起的墳包前的人也是無聲地垂淚。他們把理想、信念和追求,都傾往在一雙雙血肉模糊的腳上。他們知道尋求幸福需要代價,他們還準備付出代價。只要能夠擁抱那片富饒的土地,無論付出甚麽樣的代價,都不在話下。

筆者的爺爺的爺爺,當年和一群山東漢子跨海到了遼東。漢子們暈船暈得一塌糊塗,一個個就像被潮浪沖上岸的死魚。可那一雙雙眼睛都燃燒著灼人的光彩:到關東啦!

3年困難的時間,老師組織我們到車站歡迎山東來的難民。至今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有的還戴看紅領巾。記不得是當時還沒人想到把“盲”和“流”兩個字聯在一起,還是怎麽的,這些孩子和他們的父母,都有個挺漂亮卻沒人叫的名字——“支邊建設者”。

而“八·一五”後的這次闖關東,無論其規模、聲勢、目的、手段,以及對這片黑土地產生的影響和變革,都是史無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