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不死不生

奔騰的飲馬河、伊通河和沐石河,沖淤出一塊豐腴膏美之地,聚吸著闖關東的人們,為這座東北中部城市的興起打下堅厚的基礎。

"長春"這個令人神往的名字,一說沿襲遼代"長春州"之名,一說源於清朝的"長春堡”(今郊區永春鄉),一說起自"長春花”的花名,因為此地開墾前盛開一種美麗的"長春花”。究竟哪說成立,像許多地名一樣,長春寄托著人們一種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當是無疑的了。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在制造了一個傀儡政府的同時,選擇長春作為“滿洲國”的首都,更名“新京”,成為東北的軍事、政治和文化中心。

歷史之河在屈辱地嗚咽了14年後,流到了1948年。

“長春,六點半”

1948年9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登一篇“逃到哈爾濱的前長大代理校長張德磬博士訪問記”,題目叫《長春停在“六點半鐘”》。

去年十月中旬,解放軍進攻吉長路,小豐滿的電源被截斷了。長春在1~0月17日下午六點半全城停電---電車走到哪裏便停到哪裏,機器轉到什麽地方便停在什麽姿態上。就在那一秒鐘的時間裏,全城一聲“啊嗬”便失去了熱力,失去了光明。直到今天,有的電車還停在街上,機器還保持著待動的姿勢,電鐘的時針還指著六點半。

城外城

3月13日,東北民主聯軍奪占四平後,長春就孤懸在松遼平原上了。

有人稱之為“死城”。有人稱之為“陸上孤島”。坐鎮這裏的“剿總”副總司令兼1兵團司令鄭洞國,稱之為“一只斷了線的風箏”。

一座死城,也是一座堡壘,要塞。

日軍占領期間,在市郊挖掘壕溝、坑道,構築許多永久性工事。市區建築,從布局到構造,都充分考慮到軍事的意義。城中心的關東軍司令部、在鄉軍人會、空軍司令部和大興公司,都是米把厚的花崗石墻,鋼筋水泥屋頂,中型炮彈不能損壞。樓房地下室,有鋼筋水泥坑道通到大馬路,彼此相通。其中有笨重的大鐵門,可以相互隔絕。各主要街道寬度都在一百米以上,可以充分發揮火力,重要街口還有水泥掩蓋的地堡。國民黨進入長春後,又環市添築許多碉堡和工事。其中,僅中央銀行周圍修築的永久性工事,就有150多處。6月22日,中央社稱長春防線為“堅冠全國”。

工事堅固,守軍也很頑強。

冬季攻勢後,林彪就謀劃打長春。5月24日,1縱和6縱試打未達目的,僅奪占大房身機場。於是改而為久困長圍,準備將敵圍困到山窮水盡時再動手。

這無疑是最佳軍事選擇。

5月中旬,成立以蕭勁光和蕭華為首的圍城指揮所。

6月1日、2日的《陣中日記》寫道∶

……主陣地上構築工事,主力部隊切實控制城外機場。(二)以遠射程火力,控制城內自由馬路及新皇宮機場。(三)嚴禁糧食、燃料進敵區。(四)嚴禁城內百姓出城。(五)控制適當預備隊,溝通各站聯絡網,以便即時擊退和消滅出擊我分散圍困部隊之敵。(六)城南、城東歸6縱,城北、城西歸1縱,炮火由炮師派歸5、6縱指揮。(七)兩個月來幾個獨立師圍困長春成績不大,未看成(是)嚴重戰鬥任務,無周密計劃和部署,應該改正。要使長春成為死城。

6月28日圍城政工會議上,圍城指揮所再次強調封鎖糧食、蔬菜、燃料、牛馬及一切可供敵人使用的生活資料,斷絕城內外人員往來和商業關系。並提出口號∶“不給敵人一粒糧食一根草,把長春蔣匪軍困死在城裏!”

圍城指揮所還發動群眾,成立軍隊地方聯合對敵鬥爭委員會,在各交通路口設立檢查站、檢查哨,嚴格檢查過往行人、車輛、封堵糧食進城。

長春圍困戰-----封鎖,斷絕糧食之戰。

6月22日,由12縱和獨六、七、八、九、十、十一師組成的圍城大軍,進入指定地域。

六個獨立師在前面組成第一道包圍圈。各師以三分之二兵力,以五十米一個人的密度,對城內進行封瑣、監視,余下為預備隊。十二縱以主力布置在城西和西南敵人主要突圍方向上,其余在其它方向進行策應,構成第二道防線。

開頭,包圍圈達150多裏。十二縱司令員、“好戰分子”鐘偉,看好土質特點,組織部隊挖地道進行爆破,連續拔除據點。各獨立師如法炮制,將包圍圈縮減到100裏左右。雙方最近處只有百把米,彼此吃的什麽飯都能看見。

一馬平川的原野上,暖風吹拂著綠色的草和彩色的花。鮮花綠草遮掩著一條條通往前沿的交通壕,終點是長達百裏的環城壕溝,溝沿上聳立著鐵絲網。

風把蔓科植物吹到鐵絲網上,鐵蒺藜上開著香艷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