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千歌百舞不可數(第2/2頁)

公孫大娘的生平史書上沒有詳細的記載,只知道她是開元時期民間的一位舞蹈藝人,以舞劍器聞名天下,在民間每到一地獻藝時觀者如潮,時間一長她的名聲逐漸傳到宮廷之中,當她應邀到宮廷為王公貴族表演時,所有人全都大吃一驚,被她那“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的舞姿所震撼,以至於其他的舞者和她相比,頓時顯得黯淡無光。

之所以公孫大娘的舞姿在當時能夠超越眾人,成為那個時代的舞蹈藝術的代名詞,除了她那深厚的舞蹈功底以及表演的靈性之外,更是因為她能夠結合自身的特點,將武術與舞蹈完美的進行融合。

盛唐的舞蹈分為健舞與軟舞,而劍器舞則屬於健舞之類,公孫大娘擅長舞劍,換句話說在當時算是民間打把式賣藝的人,但她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舞劍這個簡單的層面,而是通過不斷的鉆研與刻苦的磨練,編排了多種劍器舞蹈,例如《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從舞蹈創作的角度而言,公孫大娘是當之無愧的舞蹈創作與編排人才。

遺憾的是,在那個民間藝人地位卑微的時代,公孫大娘雖然創造了舞蹈藝術領域輝煌成就,堪稱盛唐舞蹈技藝第一,但終究不免流落江湖,最終寂寞而終。

今天,我們了解公孫大娘的舞藝,更多的是通過大詩人杜甫的詩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杜甫看到公孫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跳《劍器舞》,不知不覺中杜甫回想起開元五年(717年)自己年幼時,曾經有幸觀看過公孫大娘舞劍,那“如雷霆收震怒、如江海凝清光”的氣勢,給年幼的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五十年後,已經兩鬢斑白的杜甫依然能夠回想起當年的場景,“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以杜甫的詩才,筆下的公孫之舞,淋漓盡致地出現在我們眼前,讓人仰慕不已。

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大唐帝國在剛剛經歷過安史之亂後,帝國繁華已經一去不返,當他看到公孫大娘的弟子李二娘舞動劍器,不僅撫今追昔,感慨萬千。詩人韶華易逝,公孫大娘的弟子都已經不再年輕,而當年那個身姿輕盈、氣勢非凡的飄飄舞者也已是絳唇珠袖兩寂寞。

有人說公孫大娘的蓋世技藝可與中國歷史上兩座文化高峰(唐詩與宋詞)聯系在一起,我覺的這個評價十分中肯,傳說草聖張旭就是因為看完公孫大娘舞的《西河劍器》,從此草書書法大有長進,終形成豪放激揚,放蕩不羈自成一派的風格。

正是因為她,我們才有幸看到了草聖的一卷絕妙丹青,才有幸讀到了詩聖的一首慷慨悲涼的《劍器行》,我想這位絕代佳人如果地下有知,當不再寂寞。

寫到這裏,本來關於盛唐舞蹈藝術的介紹可以結束了,但我依然還覺得缺少什麽!想來想去還是覺得不要忽悠,應該認真的對那個時代的舞蹈藝術特點做一個簡要的總結。

著名的舞蹈史家王克芬先生總結那個時代的舞蹈特點時說過,盛唐舞蹈剛勁、駿捷之姿令人振奮;柔婉、輕盈之態讓人神往;各種高難舞蹈動作的巧妙運用,創造出美妙的意境。

在我看來,那個時代的舞蹈所展現出來的盛世氣象,更多的是通過舞者所表演的故事、塑造的人物來體現,那些舞者通過美妙的肢體語言,讓人們時而歡樂,時而悲傷,時而急速飛轉,時而如松柏屹立長青。

無論如何,盛唐時代的舞者通過自身的努力,以及時代賦予的機遇,他們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這一切其實都表現盛唐舞蹈足以超越前代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