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文歷算的成就

開元十三年(725年),時任大唐帝國太史監的南宮說,率領一行人馬前往洛陽去執行帝國籌劃已久的一個任務。南宮說是當時帝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帝國讓他前往洛陽,是為了完成一次史無前例、世界罕見的全國天文大地測量工作,他們的任務是要觀測洛陽這一地區北極星的高度,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時日影的長度,以及四地間的距離。

概括的說,這是一次對地球子午線緯度一度的測定!地球子午線也叫經線,是在地面上連接兩極的線,表示南北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帝國在全國一共選了12個觀測點,之所以要著重點出南宮說所在的洛陽觀測點,是因為經過他們的精心測量,所得出的數據最有實際價值和科學意義。

不過,南宮說一行人雖然任務完成的最出色,但他也僅僅是這次任務的執行者,而在背後統一進行籌劃以及對測量數據的計算和匯總,則是另有其人,這個人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高官,更不是富甲一方,吃喝不愁想著幹些驚天動地偉業的富豪,事實上他是一個和尚,一個淡泊名利的和尚。

這個和尚的法號叫一行!

一行組織的子午線測量是科技史上劃時代的創舉。

——李約瑟

一行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省南樂縣)人,唐初名臣張公瑾的曾孫。年少時聰敏好學,博覽經史,精於天文、歷象、陰陽五行之學。雖然年紀輕輕就已經才高八鬥,但張遂並不是個熱衷於功名的人,在他21歲時,當時權傾天下的武三思有意拉攏他加入自己的陣營,被張遂婉言謝絕,但他知道武三思是個有仇必報的小人,為了免遭陷害,他毅然前往嵩山剃度出家,取法名為“一行”。

此後6年的時間裏,一行除了在寺廟中苦修佛學之外,還遍訪名山大川,訪求奇門異術,同時兼修禪宗天台學。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退位後,朝廷多次召他回京任命他為官員,均被淡泊名利的一行所拒絕。

一直到開元五年(717年),當李隆基從高力士那裏知道原來民間還有一行這樣兼修各種奇學的人才後,決定強行征召他入京,無奈之下的一行只得前往京城面見皇帝。

來到宮廷的一行,受到了李隆基的優待,此後四年的時間裏,雖然他經常為李隆基講一些自己所掌握的奇學異術來哄皇帝開心,並且享受著錦衣玉食,但在一行看來,這並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的心中依舊向往著嵩山古廟那與世隔絕的幽靜,漸漸的他開始產生想要離開宮廷的想法。

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在他開始對宮廷的生活極度厭倦之時,命運之神開始向他招手,未來他的名字注定要在人類科技史上寫下光輝濃重的一筆。

開元九年(721年),帝國的日食、月食時間漸漸與預報的時間越來越相去甚遠,而這種預報工作是依據太史令李淳風的《麟德歷》來進行的,這讓李隆基對《麟德歷》產生了嚴重的懷疑,為了修正這項工作,李隆基任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歷,也就是從這一刻起,一行開始專業從事天文歷發的研究工作。

作為多年研究天文歷法的一行,內心十分明白重新編修新歷,絕不是僅僅用筆和紙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這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既要分析歷代的歷法,又必須通曉高深的數學知識,當然這些對於一行來講都不是困難的事情,問題的關鍵是制定歷法必須要進行天象觀測,實際觀測日月星辰在軌道上的位置和運行情況。

在那個沒有任何高科技儀器的時代,要完成這個任務勢必登天還要難!

然而意志堅定的一行,在皇帝李隆基下達這個命令後,毅然的接受了這個任務,因為在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用當時人類有限的知識去探尋宇宙間無限的奧秘!

在這個夢想的召喚下,一行開始了他偉大的科學計劃。

開元十一年(723年),一行和帝國的另一位天文學家,時任率府兵曹參軍的梁令瓚首先用銅鑄造成一個黃道遊儀,這台儀器是用以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和運動情況的天文儀器。在一行之前的很多天文學家全都認為,日月是繞地而行的。所謂“黃道”,就是太陽運行的軌道,而“白道”則是月球運行的軌道,用黃道遊儀可以直接測量出日月星辰在軌道上的坐標位置。

黃道遊儀雖然無法和現在的高科技儀器相比,但一行卻用它重新測定了150余顆恒星的位置,同時也測量了二十八星宿距北極的度數。一行通過長時間測量所得出的諸多數據和前代的測量數據相比,他發現數據之間不僅赤道的位置和距極度數因年代關系產生差異,而且黃道的位置也是不同,於是他大膽的提出了一個當時讓所有人全都驚訝不已的觀點,那就是月亮離地球的距離,比太陽離地球的距離要近,並且羅列大量的測量證據,上書李隆基要求廢除沿用長達800多年的二十八宿距度數據,得到了李隆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