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強征河朔

最終決定

自建中三年(782年)成德招討使王武俊誅殺李惟嶽自任節度使後,成德曾一度歸服朝廷,後來因德宗李適處置不當,導致王武俊與魏博、平盧、幽州聯合,形成了四王並立的局面。興元元年(784年)德宗李適大赦天下後,王武俊又重新歸降朝廷,並在巨鹿打敗幽州刺史朱滔,受到了李適的嘉獎。貞元十七年(801年)王武俊去世,李適任命其子王士真為成德節度使。王士真此後對朝廷頗為恭敬,因此,李純即位後加封王士真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王士真去世後,其子王承宗上表要求襲任成德節度使。長期以來河朔三鎮在節度使職位上,一直實行父子兄弟世襲制,朝廷的任命完全流於形式。當年德宗李適就是因為這個問題而興兵征討河朔藩鎮,但最終也被迫以承認這種世襲制而告終。所以李純接到王承宗的表文後,沒有立即批復,而是讓朝臣們進行討論。

當時朝臣們意見不統一,有的人主張貫徹以法度制裁藩鎮的策略。而以宰相裴垍為代表的部分朝臣則認為,德宗李適在平盧節度使李納去世後,允許其子李師古襲任節度使之職。元和元年(806年)李師古去世,皇帝李純又批準其異母弟李師道為節度使,而現在卻不允許王承宗襲任父位,這樣會失信於天下,更會讓藩鎮找到借口生事。

由於意見不統一,李純沒有貿然作出決策,他轉而向翰林學士們征求意見。當時翰林學士之一的李絳為此四次上疏,不僅堅決反對對成德鎮采取強硬態度,而且更反對在目前局勢下對成德鎮用兵。

李絳認為,朝廷目前征討成德的時機尚不成熟,一是成德鎮割據多年,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二是王承宗實際已經掌握成德的軍政大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朝廷固執地改任他人,即使到任也很難取得成功。三是一旦現在用兵,會加重剛剛恢復些元氣的帝國的負擔。

李絳的上疏讓李純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其時,李純並不想再次向王承宗妥協,因為當時魏博鎮節度使田季安、幽州節度使劉濟都身染重病,都面臨著朝廷要承認其後代承襲父位的局面。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那每個藩鎮豈不成了和大唐平起平坐的國家?

李絳看出了李純心裏極不平衡的狀態,他更看出了李純由於平定西川、夏綏、鎮海三鎮叛亂的成功,而輕視了征討河朔藩鎮的困難程度。為此,李絳專門為李純分析了其中的利害關系。

李絳指出:西川、夏綏、鎮海三鎮從地理位置來看都是孤立的,周圍處於忠於大唐的州縣包圍之中,而且發動叛亂的人其根基在當地並不牢固。但河朔藩鎮則不同,他們在當地經營了將近五十年的時間,其轄地的人甚至只知道有節度使而不知有皇帝,幾十年來其內部十分統一,將士與節度使關系深厚。雖然藩鎮之間存在矛盾,但在針對朝廷的事務上,河朔藩鎮從來都是一致對外,朝廷如果輕易用兵,河朔藩鎮一定會聯合起來對抗朝廷。

此外,李絳還指出,大唐的邊境並不太平,吐蕃、回紇全都虎視眈眈,如果貿然征討河朔藩鎮,它們恐怕會趁機侵擾邊境。

李絳對朝廷與藩鎮情況的分析,指出了不可馬上對河朔用兵的原因,逐漸讓李純明白了其中的利害關系。雖然他對征討河朔藩鎮還處在猶豫之中,但李純和他的祖父不同,是絕不肯輕易承認王承宗世襲節度使之位的。李純堅持認為,即使王承宗的節度使之位不經過朝廷任命,朝廷也必須要通過一種有效的方式讓王承宗對朝廷的權威表示尊重並作出讓步。

帶著這樣一種想法,李純暫時放棄了征討成德。他提出,王承宗必須向李師道那樣承諾向朝廷繳納兩稅,同時將德州(今山東陵縣)、棣州(今山東惠民)歸還給朝廷。

八月九日,李純派京兆尹裴武前往成德鎮治所真定(今河北正定)宣慰。裴武到達真定後,王承宗給予了熱情款待。裴武向王承宗宣讀了皇帝陛下的詔書,王承宗隨後上表檢討自己擅自接任成德節度使的過失,並表示願意歸還德、棣二州給朝廷。

李純得到王承宗的上表後大喜過望,於九月二十七日發布詔令正式任命王承宗為成德節度使兼恒、冀、深、趙觀察使,同時任命德州刺史薛昌期為保信軍節度使兼德、棣二州觀察使。

從結果來看,這本來是雙方皆大歡喜的結果,但很多事情往往越到最終將要塵埃落定時,越會節外生枝。當李純的詔書已經擬定,但尚未發至德州時,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得到了消息。在他看來,如果成德鎮和朝廷關系好起來,那麽魏博鎮將會受到極大的威脅。於是,他立即派使者前往真定,開始了一番挑撥離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