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強征河朔(第3/8頁)

與魏博鎮情況相似的便是平盧鎮,節度使李師道雖然最初對朝廷畢恭畢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看到朝廷無暇顧及自己的時候,他開始漸漸懈怠。這次朝廷出兵成德,讓李師道感到極大不安。自從十月以來,他接到皇帝李純的好幾道命令自己征討成德鎮的詔書。可是李師道為了保存實力,一直遲遲不肯行動,並上表敷衍李純說願意進獻絹帛萬匹,並自行解決一月的軍糧用料,以便減少朝廷的開支。李純雖然明知道李師道是有意拖延,但出於大局考慮,還是下詔褒獎。後來一直到元和五年(810年)年初,李師道迫於形勢,才效仿魏博鎮,“占領”成德一個縣城,此後便也按兵不動。

魏博、平盧二鎮的消極怠工,讓皇帝李純大為失望。不過,在成德鎮周邊的藩鎮中,並不是所有藩鎮都像魏博、平盧二鎮那樣。其中幽州盧龍鎮就是與成德鎮結怨最深的,當盧龍節度使劉濟接到皇帝李純討伐成德的詔令後,立即興兵向成德進軍。

元和四年(809年)十二月十七日,劉濟以長子劉坤為節度副使留守幽州,親率七萬大軍進攻成德,攻克成德鎮轄地饒陽(今河北饒陽),繳獲大量物資,並下令將被俘的成德軍將領履朝清等四人押赴京城長安。

劉濟的旗開得勝,讓李純異常高興,立即下令予以褒獎,這讓劉濟更加興奮。元和五年(810年)正月,劉濟一鼓作氣又領兵攻克束鹿(今河北深縣)。李純再次下詔予以褒獎,並加授劉濟及其子孫官爵,他認為此次討伐成德是“破竹之勢可乘,覆巢之期非遠”。然而他僅僅依據劉濟的勝利就斷定很快可以平定成德,顯然過於樂觀,自從朝廷征討成德以來,總的來看軍事行動是比較緩慢的。

按照朝廷事先制定的作戰方略,官軍主力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成德。北部方向的官軍在義武鎮的定州集中,由河東軍、河中軍、振武軍、義武軍組成,由範希朝指揮南下。南部方向則由吐突承璀率領中央神策軍與昭義鎮盧從史配合,向北進攻成德,形成南北夾擊成德之勢。

可是,自從李純發布討伐詔令以來,除了劉濟打了勝仗之外,南北兩路大軍均進展緩慢。一直到元和五年(810年)正月以後,北部討伐軍才陸續到達指定地點集合。而南部討伐軍的吐突承璀在元和四年(809年)十月二十七日離京以後,也是在元和五年正月才到達昭義鎮與盧從史會合。

也就是說,一直到元和五年正月以後,朝廷討伐成德的戰爭才在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展開。

南部戰場上的戰事一開就頗為不順,由於吐突承璀是宦官出身,所以部下不聽其指揮,屢次與成德軍交戰都遭到失敗。現在史書上能找到北路軍當時獲勝的唯一記載還是在《白居易集》中,稱盧從史上報朝廷,他在柏鄉(今河北柏鄉)擊敗過成德軍的三萬人馬,受到了李純的嘉獎,不過這一戰績是否屬實還有待商榷。除此之外,北路軍再無任何勝績,倒是不久後曾在西川活捉劉辟的大將酈定進戰死疆場,讓南路軍的士氣受挫不少。

南部戰事進展不順,讓李純陷入焦慮之中,但緊接著便傳來北部戰場也陷入困境之中的消息。雖然正月二十六日河東軍將領王榮在洄湟鎮擊敗六千成德軍,但在這次勝利後,北路軍再也沒有取得過任何勝利。尤其是官軍在進攻成德鎮治所真定的北大門新市鎮時嚴重受挫,使得王承宗反而主動出擊,攻占了義武鎮的深澤(今河北保澤)和盧龍鎮的樂壽(今河北獻縣),讓官軍陷入到了極其被動的境地。

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朝廷內部逐漸產生了要求罷兵的呼聲,其中呼聲最高的當屬時任翰林學士的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河南鄭州新鄭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提出停止征討成德鎮的白居易當時只有34歲,但他始終懷揣兼濟天下的理想。當看到因為征討成德而使百姓遭受流離之苦後,他沒有進行過多的思考,便果斷地上疏李純,提出罷兵的請求。

白居易在他的《請罷恒州兵事宜》的奏文中指出,從這次征討成德的實際進展來看,想要平定成德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朝廷不僅會虛耗經費、喪失權威,而且官兵的戰鬥力會逐漸喪失,這就會給吐蕃、回紇以入侵的機會。最重要的是戰亂已經使百姓受苦不堪,照此發展下去定會引發民變。

繼白居易上疏之後,兵部侍郎權德輿也從軍事角度指出,神策軍久居京城,不善於遠征作戰,一旦接連失敗,這些人就要逃散成為強盜,進而會使京城長安防備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