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藩鎮平服(第4/7頁)

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二月三十日,武寧節度使李愬領軍攻克兗州的金鄉(今山東金鄉),破敵兩萬余人。金鄉是兗州的軍事重地,金鄉的攻克為官軍北進創造了條件。

官軍的接連勝利使得李純大喜過望,在李純看來,此前對平盧的顧慮實在有些多余。而平盧的一敗再敗也讓李師道逐漸惶恐起來,在其內部,許多人認為,主張造反的李文會是奸佞之臣,當初高沐等人為李師道忠心謀劃,李文會卻鼓動李師道殺死高沐等人,因此很多將士紛紛要求處理李文會。李師道為了穩定軍心,將李文會調出鄆州出任登州刺史,同時召回此前被打進大牢的傾降派郭昈等人。但李純已經決心蕩平平盧,所以李師道的做法為時已晚。

李師道召回郭昈意圖向朝廷歸服的做法,並沒有讓李純停止征討的步伐。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二日,宣武節度使韓弘攻克曹州的考城,曹州南部為官軍所控制。正月七日,楚州刺史李聽率領淮南軍隊進攻平盧,海州下轄的沭陽(今江蘇沭陽)縣令梁洞舉縣投降,同時懷仁(今江蘇贛榆北)、朐山(今江蘇連雲港西南)守軍也望風投降,平盧的海州最終被官軍全部收復。

在平盧的北部戰場上,由於滄州(今河北滄州東南)刺史李宗奭不服從橫海節度使鄭權的指揮,戰事受到嚴重影響,為此李純立即派使者讓李宗奭歸京。但李宗奭鼓動部下上表,稱士兵作亂暫時脫不開身,這讓李純十分惱火。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他發布詔令,征調在淮西之戰中屢立戰功的驍將河陽節度使烏重胤出任滄州刺史、橫海節度使,同時將李宗奭驅逐出滄州,後來又下令將其斬於京師西南的獨柳樹下。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武寧節度使李愬在沂州(今山東臨沂)攻取丞縣(今山東棗莊南),使官軍進一步向北推進。義成節度使李光顏在濮州也連戰連捷,殺敵數千,攻取鬥門城、杜莊柵等地(今山東濮陽南),至此與北部的田興、南部的韓弘、李愬形成“諸軍四合”的局面。

返兵擒師道

官軍的節節勝利與步步緊逼,使李師道惶惶不可終日,前方只要有敗績傳來便手足無措。為了挽救敗局,做好頑抗的準備,李師道一方面征發百姓整修鄆州城塹,加強守備;另一方面命令陽谷前線的都知兵馬使劉悟出戰。

劉悟是李隆基在位時的盧龍節度使劉客奴之孫,自幼以勇力著稱。有一次在馬球比賽中,劉悟擊球時,將時任節度使的李師古連人帶馬撞翻在地。李師古大怒起身後準備殺掉劉悟,但劉悟卻直言不屈、毫不畏懼,李師古感到人才難得,不僅沒有處罰劉悟,反而令其統領後軍,並倚為心腹,任命其為都知兵馬使的職務。

李純征討平盧以來,李師道派劉悟負責鄆州以北的防務。因為軍用物資的缺乏,李師道命令其征收商人的錢財充軍,但劉悟往往寬待商人,商人們都很感激,稱其為“劉父”,而且劉悟平時待部下非常寬厚,很受將士們的擁戴。

不過,當時在魏博、義成兩路大軍的強大攻勢下,劉悟連戰連敗。於是有人向李師道進言,說劉悟不修兵法,只會收買人心,恐怕會有異志,讓李師道盡早提防。李師道因此將劉悟從前線召回,準備找機會將其殺死。但此時又有人進言說現在官軍對平盧的壓力的確很大,如果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劉悟謀反,擅自殺掉大將會動搖軍心。於是,李師道再次改變主意,讓劉悟返回前線繼續統兵。

而劉悟此時對李師道懷疑自己已經有所察覺,回到前線後暗中做兵變的準備。李師道為了防止劉悟兵變,任命劉悟之子劉從諫為門下別奏,表面看是重用,其實是留在鄆州當人質。不過,這恰恰為劉從諫提供了機會,他每日與李師道的心腹品茶聊天,借機探聽李師道不少的核心軍事機密,然後秘密通報給身在前線的父親。

元和十四年(819年)初正月,有人繼續向李師道進言,認為劉悟終會成為禍患,讓李師道及時除掉。二月八日,李師道派兩名心腹使者前往陽谷,命令行營兵馬副使張暹斬殺劉悟,並獻首級到鄆州,事成之後讓張暹任行營兵馬使。

事實上,李師道並不了解張暹與劉悟的密切關系,張暹得到消息後不僅沒有斬殺劉悟,反而與劉悟密謀殺掉了李師道的兩個使者。為了防止消息外泄,劉悟在營中嚴加戒備,禁止每一個人進出。天黑之後,劉悟召集眾將領,告訴他們李師道要殺掉自己的消息,而且劉悟真誠地勸將士們不要充當李師道的殉葬品,如果投降官軍,可以保證日後共同富貴。

將士們顯然對劉悟的勸說缺少思想準備,兵馬使趙垂棘立於眾將之首,擡頭問劉悟事情是否真像他說的那樣能輕易成功,結果沒等趙垂棘反應過來,劉悟就厲聲說他與李師道同謀,然後命令士兵將其拖出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