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甘露之變

宦官專權是唐朝中後期的三大禍患之一,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指出:“東漢及前明宦官之禍烈矣,然猶竊主權以肆虐天下,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廢君如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

李昂是宦官王守澄等人擁立即位的,所以經常受到王守澄的鉗制。而李昂和他的父兄不同,他是一個力爭有所作為的皇帝,兄長敬宗李湛被宦官弑殺,始終在李昂心中存有陰影。從即位開始,李昂就一直謀劃解決宦官專權的問題,終於在大和九年(835年),爆發了由李昂一手策劃的甘露之變,表面看上去這場血流成河的鬥爭具有突發性,但事實上早在大和五年(831年),這場政變就已經出現征兆,這就是宋申錫蒙冤事件。

前奏

宋申錫,子慶臣,少時家境孤貧,進士及第後多次被節度使府聘用。長慶二年(822年)被提拔為起居舍人,寶歷二年(826年)改任禮部員外郎,不久又擔任翰林侍講學士,在當時朝廷黨爭大興之時,宋申錫卻在朝廷中清正廉潔,從不參與黨爭。

李昂即位後,宋申錫擔任戶部郎中、知制誥。大和二年(828年),被正式任命為中書舍人,後來任為翰林學士。李昂經常憂慮宦官的權勢過於強盛,而且不甘心受到一群家奴的鉗制,總想物色一個合適的大臣,與之商議誅除宦官的大計。可是當時朝臣們“非牛即李”,所以李昂還是決定從內廷尋找合適的人選,看來看去他覺得只有清正廉明的宋申錫最適合。

大和四年(830年)七月,李昂任命宋申錫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將他招進了宰相班子,並立即和他商討誅除宦官事宜。按說如此機密事宜,宋申錫本應該守口如瓶才對,可是他為了幫助李昂聯合更多的人,將皇帝想要誅除宦官的事告訴了時任吏部侍郎的好友王璠。可是宋申錫並不知道,王璠除了是自己的好友之外,和鄭注的關系也是不錯的,而且當時鄭注極為受寵,處於一種投機心理,王璠將誅除宦官的消息告訴了鄭注。

最終的結果就是王守澄得到了消息,於是他和鄭注密謀,決定先發制人,讓神策軍都虞候豆盧著誣告宋申錫謀立李昂的弟弟漳王李湊。他們宣稱十六宅宮官員晏敬則、朝官朱訓和宋申錫的心腹官員王師文圖謀不軌,朱訓告訴王師文皇帝多病,太子年幼,如果出現意外情況應該遵循兄終弟及的禮法,立漳王李湊為皇帝。

為了使皇帝李昂能夠相信,他們設計了具體場景,說王師文送給朱訓絹布八百匹,而晏敬則從十六宅宮拿出漳王李湊的吳綾汗衫一件,熟綾線一匹作為對宋申錫的報答。

王守澄和鄭注等人的謀劃十分嚴密,一直到大和五年(831年)二月,王守澄才將誣告宋申錫的奏狀報告給李昂。李昂看完後頓時十分惱怒,當即命令王守澄展開調查。事實上,王守澄正是利用了李昂身為皇帝權威不容任何人侵犯的自尊心理,將李昂玩弄於股掌之間。

有了皇帝陛下的詔令,王守澄隨即開始發揮,他準備二百名騎兵去突襲宋申錫的官邸,意圖殺掉其全家滅口。可是這個想法遭到了時任飛龍廄使的另一名宦官馬存亮的反對,雖然馬存亮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但他一再勸阻王守澄不要妄開殺戒。因為宋申錫的罪名尚不明朗,而且皇帝陛下也僅僅是讓他先調查這件事情,擅殺宰相是要引起眾怒的,一旦引發動亂,後果不堪設想,至少應該先和其他幾位宰相商議後再做決定。

王守澄經過慎重的考慮後采納了馬存亮的建議,暫時放棄了誅殺宋申錫的想法。可是皇帝李昂的行動卻快如閃電,在王守澄奏狀送上來的三天後,李昂在朝會之後在延英殿召見宰相班子成員議事,名單中唯獨沒有宋申錫的名字。宋申錫經過多方詢問,才知道自己被王守澄告了一狀,於是他眼望延英殿,手執笏板叩頭後回到了家中。

宰相李宗閔、牛僧孺、路隋等人進到延英殿後,李昂第一件事就是將王守澄的奏狀讓他們看。結果宰相們大吃一驚,但因為宋申錫日常為人清廉正直,所以宰相們力勸李昂,希望能夠慎重查明,才能為宋申錫定罪。

可是李昂當時沒有聽進去宰相們的建議,他命令王守澄首先逮捕晏敬則、朱訓和王師文等人,然後於三月二日,又下令革除宋申錫的宰相職務,改任太子右庶子的閑職。看到皇帝陛下憤怒至極,當時從宰相到滿朝官員,幾乎沒有人敢上疏為宋申錫申辯,只有京兆尹崔管、大理卿王正雅接連上疏,請求將此案依法交由禦史台審核。崔、王二人提出的請求符合制度,所以李昂同意了他們的請求。可是就在禦史台準備接過這個案子時,晏敬則等人因為在獄中遭受酷刑而被屈打成招,承認宋申錫的案子全部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