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甘露之變(第2/8頁)

晏敬則等人的認罪,等於宣告崔、王二人的努力前功盡棄。在審訊結束後,李昂特意召集太子太師、太子太保以下的官員,以及禦史台、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大理寺的官員當面詢問審訊的情況,準備對宋申錫予以最終定罪。當時左常侍崔玄亮,給事中李固言,諫議大夫王質,補闕盧鈞、裴休、韋溫等內臣再次請求在延英殿面見皇帝李昂,懇求李昂能夠將案子交給禦史台審理。可是,李昂當時只相信晏敬則等人的認罪書,他告訴這些內臣這件事已經和朝臣們商議過,不希望他們這些內臣再多言。

面對皇帝李昂如此堅決的態度,很多內臣們開始退出,可是左常侍崔玄亮依舊不甘心,他一邊給李昂不斷叩頭,一邊流著眼淚說道:

“陛下!孟子說過,眾人皆言可殺之人,尚不可以殺;卿大夫都說可殺,尚不可以殺;天下所有人都說可殺,然後還要再進行調查,才可以依法懲處。現在是至聖的朝代,殺掉一個普通百姓,還必須要符合國家的法律,何況殺掉一個無辜的宰相啊!臣為陛下珍惜天下之法,而絕對不是在為宋申錫辯護。”

崔玄亮說到最後,已經是聲淚俱下。

面對崔玄亮的執意進諫,李昂稍稍緩解了些怒氣,他讓崔玄亮先回去,表示自己會和宰相們再商量一下。

送走了一班內臣,李昂又召來宰相們,對宋申錫的案子繼續征求意見,牛僧孺站出來說道:

“作為臣子,地位最高不過宰相,現在宋申錫已經官居宰相,假如他真想擁立漳王而謀反,那麽他能夠得到什麽呢?臣認為宋申錫絕不會傻到這種地步。”

牛僧孺雖然不像崔玄亮情緒那麽激動,但說的話卻是從人之情理、行為動機等方面委婉地勸說李昂,進而讓皇帝陛下能夠有所醒悟。牛僧孺的話讓王守澄、鄭注等人開始忌憚,他們擔心一旦這個案子交由禦史台核查,他們的陰謀肯定會敗露,所以王守澄和鄭注勸李昂盡快結案,只要將主要案犯李湊和宋申錫外貶即可。

大和五年(831年)三月五日,李昂詔令貶漳王李湊為巢縣公,貶宋申錫為開州司馬,而晏敬則等人因宋申錫一案牽連而被判處死刑或者流放者將近百人,飛龍廄使馬存亮雖然無力援救宋申錫等人,但當天提出辭職以示抗議,至此宋申錫謀反一案宣告結案。

宋申錫,一個正直清廉、潔身自好之人,卻因為交友不慎和口無遮攔而慘遭誣陷,最終被貶,並於大和七年(833年)七月郁郁而終於貶所之內,讓世人為之嘆息。

不過,雖然當時宋申錫的案子宣告終結,但因為這個案子所產生的輻射事件卻沒有結束。在甘露之變發生的一年後,即開成元年(836年),宰相李石上奏李昂,認為宰相宋申錫忠厚正直,卻被誣陷以至貶死於荒遠的邊地,至今未平反昭雪。當時李昂聽後低頭不語,沉默了很久,然後流著眼淚說道:

“這件事情我很早就已經知道宋申錫是被冤枉的,當時奸臣逼迫我,我從國家利益大局出發,連自己的親兄弟李湊幾乎都保護不了,何況宋申錫呢?最後也就是僅僅保全了他的性命而已,當時不僅宦官誣陷宋申錫,外廷百官中也有幫助宦官的人,這個冤案都是由於朕不賢明所造成的,假如宋申錫遇到漢昭帝,肯定不會如此冤枉而死。”

從李昂的話中我們可以得知兩個信息,一個是李昂至少在貶黜宋申錫後已經知道自己被王守澄所忽悠,同時也說明當時宦官專權是多麽嚴重;二是李昂對宋申錫的死十分後悔。

或許從那個時候起,李昂就產生了以武力解決宦官專權問題的想法,這既是為宋申錫報仇,也是為了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所以說宋申錫蒙冤事件是一個征兆,更是一個導火索,它直接導致了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變的發生。

鄭李策劃

宋申錫被貶官後,以王守澄為核心的宦官集團更加驕橫。李昂雖然表面上依舊姑息他們,但內心已經憤怒到不能容忍的地步,當時幾乎沒有人能夠看穿李昂的心思,只有鄭注和時任兵部郎中的李訓揣摩了解了李昂的心思。

李訓原名李仲言,肅宗李亨在位時宰相李揆的族孫,才思敏捷,善揣人意,因鄭注的推薦而得到皇帝李昂的賞識。

李訓摸透李昂除掉宦官的想法後,多次利用進宮給李昂講解經典的機會,用敏感的詞匯試探打動李昂的心意,暗示他應盡早誅除宦官之事。

對於李訓的暗示,李昂並沒有輕易外露自己的想法,他利用一次在蓬萊殿看書的機會,召李訓問對,通過那次問對,他看出李訓不僅反應敏捷,才能出眾,而且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人,所以他將誅除宦官的想法告訴了李訓。而對於鄭注,雖然他是因王守澄推薦而進入朝廷,但鄭注是個投機分子,看到皇帝有心除掉宦官,他義無反顧地站到了皇帝這邊。